国际政治跷跷板,中国有态度(中国篇)_11.钓鱼岛事件 (第3/3页)
,这是国际上一种通常的现象。
因此,就日本不肯承认钓鱼岛存在领土争端这一点来看,国际上其实很多国家都明白这明显是个争端。大家都明白日本的不承认是从策略上考虑的,而不是说实际上不存在争端。
从日本的策略上考虑,最好不要承认存在争端,一旦承认争端,那么就要对它的实际控制带来很大的挑战,将来要留下很大的隐患,所以硬着头皮也要顶住,这是日本的一种心理。
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日本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它在国际上展开“宣传战”很难达到期望的效果。
从日本方面来看,现在一个最大的弱点就在这里。因为在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上,包括是谁最先发现、最先命名,从历史文献上来看,日本很难拿出像中国这么多的材料来。日本只能从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搜罗的那么一点儿东西,证明所谓钓鱼岛是它的,这是日本的难点。
日本想突破自己的弱点,所以拼命在国际上做宣扬,弥补自己的短板。包括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在联合国的发言也是这个意思,希望让钓鱼岛问题在联合国引起比较大的反响,这都是日本的一种战略安排。希望从历史法理这方面,尽量摆脱目前所处的被动地位。
分化海峡两岸
正当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持续紧张的时候,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突然表示,希望早日重启日本和中国台湾关于台湾渔船在钓鱼岛周边捕鱼的渔业协议谈判,并声称钓鱼岛问题尚属悬案。
日本外相做这个表态,表示希望重启所谓的日本与中国台湾的渔业协议谈判。这个谈判被日方单方面搁置了很长时间。以前是台湾很积极,日本很冷淡。因为日本认为不存在争议,也没什么可谈的,这东西就是我的,你台湾一点份儿都没有。
现在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尤其是在日本完成所谓的钓鱼岛“国有化”进程后,海峡两岸的保钓行动风起云涌。日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选择了这样一种方法,试图要分化两岸的力量。
海峡对岸的马英九曾经对日本记者讲过,在保卫钓鱼岛的问题上,台湾绝不与大陆采取联合行动。马英九讲完这话之后,大陆的民众非常失望,岛内的民众也非常失望。马英九遭到了岛内民众很大的压力,后来又把他的话做了相应的调整。
调整以后,海峡两岸在保钓方面是不是采取统一行动,大陆方面当然认为统一行动是最好的,台湾方面过去说不会采取统一行动,现在不置可否,保留了一个模糊的空间。
这一点是日本最害怕的,日本最担心的就是海峡两岸共同采取保钓行动,因为那样的话,日本面临的压力要比现在大得多。日本在完成对钓鱼岛所谓的“国有化”进程之后,深深地感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那么怎么化解这个压力?日本想了一招,那就是分化海峡两岸。先跟你弱小的力量谈一下,把这个力量分化开。它估计跟大陆很难谈得通,所以先与台湾就渔业问题开始谈判,而且局部地承认与台湾就渔业问题有争议,不是在主权问题上,而是在渔业问题上有争议。
虽然是日本释放出一点儿东西,但是也能看见日本的逐步后退。当然,它是后退出一个空间,先把台湾的力量化解在海峡两岸共同保钓的行为之外,然后再单独对付大陆。这是日本要与台湾开展所谓渔业谈判的全部底牌。
面对钓鱼岛其他一些海洋权益问题,有国人主张,海峡两岸的军人应该共同捍卫“祖权”,这个“祖”是祖宗的“祖”,呼吁台湾与大陆建立统一战线共同维护海洋权益。
这样的说法很值得海峡两岸考虑,因为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虽然在台湾方面有不少“深绿”的人认为,台湾要独立出去。可是我们从历史上看,钓鱼岛是台湾宜兰县管辖的,台湾又是中国的一个省。从这个大的方面来看,从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来看,海峡两岸在完成解决这些所谓东海的权益问题方面,对海峡两岸无疑是个共赢的局面。这种共赢是什么?是中华民族的共赢。
从这些方面看,在东海、南海,海峡两岸的合作,是一个中华民族共赢的局面。在东海、南海问题上,如果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分裂的话,很可能就是中华民族内部被对方各个击破。而在这两个问题上,如果说大家都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体,那么开展合作获得的完全是一种共赢的局面。
当然在这里面需要的是一种更大的民族包容心,超出意识形态、超出社会制度、超出现在这种所谓统独的争论,寻找更大的共同点,那么获得的毫无疑问将是两岸很大的共赢。
但这是一种设想,达到这种设想其实非常难。难在哪里?实际上日本早已考虑防止这种局面的出现了。为了防止海峡两岸出现这样一个共同的立场,解决东海问题,甚至解决南海问题——日本方面早做了深度防范。这些深度的防范,从台湾方面的一些政治人物,像李登辉、陈水扁的种种表现都能看出来。日本所做的工作,从一定程度上说是颇有成效的。
台湾方面有些政治人物打的什么旗号?打着所谓维护本岛的利益,维护台湾的利益,从这样一个立场出发。实际上是什么?实际上破坏的是中华民族的总体利益,而且迎合的是日本的利益。
日本非常乐见海峡两岸的分裂,因为只有海峡两岸分裂,它才能够从这些分裂的现状中,从这种矛盾中找到缝隙,实现自身的利益,这是日本的考虑。
我们要防止这些事情出现。我们经常讲历史呼唤大胸襟的问题,而且同时呼唤大荣辱的问题。
我们经常说,人民创造历史,但是从历史上看,在历史上小人物和大人物是共存的。你说陈水扁这样的人物他算什么人物?那是非常典型的小人物。什么样的叫大人物?就像孙中山这样的,以国家民族为奋斗的志向,而不以个人的利益、集团的利益为志向。
像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人是大人物。只有这样的大人物才能书写大历史。怎么样共同书写海峡两岸、中华民族的大历史?书写的历史是大历史还是小历史?当然也取决于我们的胸襟和气度,和我们具体的追求。
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态度暧昧
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始终不明确。
不明确本身就是美国的一种政策。2012年7月9日,美国国务院官员发表了谈话,认为钓鱼岛是日本的。如果是官方正式谈话,国务院机构、人员的姓名都有,但是这名官员拒绝透露姓名,这个谈话是非正式的。
即使它是正式的,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的某一个条款。但是他马上又说,美国不介入有关钓鱼岛的主权纷争。实际上美国的态度是含糊的。
美国的战略还是相当老辣的,美国存在于亚洲最大的理由就是中日纷争。当然从这点来看,我们非常遗憾,中日长期处于这样一个状态。
中方态度始终是所谓一衣带水,免除日本的战争赔款,推进中日经济的交融,想从这个方面巩固和搞好中日关系,但是非常困难。日本高官“参拜靖国神社”,名古屋市长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问题,对中日关系产生非常大的冲击。
这种对中日关系的冲击,没有一次是中方挑起的,全部是日本主动挑起的,导致了中日关系出现这种僵局。
而中日关系的僵局,是美国乐于见到的。
美国跟日本人说:“中国有野心要把钓鱼岛吃掉,美国得帮助日本保卫钓鱼岛。”而且还讲中国对朝鲜半岛等方面的威胁,就是打造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作为美国军事基地存在于日本的必要条件。
美国反过来又跟中国说:“我不存在于亚洲,日本军国主义发展起来,那对中国是很不利的;我存在于亚洲,遏制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
美国做的事情,两头讨好,两头取利。要揭破美国的这种花招,只有中日真正渡过自己的难关,真正能处理两个国家相互之间的问题,然后才能够让美国不在中日关系之间打入楔子。
中日之间单独处理中日关系,这是我们的希望。但是从日本政界看,根本不存在此种可能。日本政界还在想着脱亚入欧,还在想着利用美国的力量打压中国,然后实现日本在亚洲的最大利益,这种状态我们还看不到尽头。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日本将继续作为美国的附庸而存在,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力量,这是中日关系非常大的麻烦,也是中美日三角关系中一个不小的麻烦。
中日全面对抗,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不管是挑起中日的对抗也好,还是把中日之间的对抗控制在一个所谓可控的程度也好,核心都是为了实现其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从表面上看起来,帕内塔的言行与希拉里国务卿有所区别,好像两个人在讲两种话。希拉里·克林顿到处煽风点火,到处讲《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
帕内塔作为国防部长,访问日本时的讲话,是很有节制的,完全不像希拉里·克林顿那样直接。第一,美国国务院的政策和美国国防部的政策可能有细微的差别;第二,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美国的两张牌,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希拉里·克林顿在亚洲到处煽风点火,据她说她是为和平而来,等她走了之后亚洲一片硝烟、互相对抗全面开始,眼看要把美国拉进来了,这时候帕内塔来了,帕内塔来了做什么呢?起一个灭火、安抚的作用,各方压制,他保持冷静,你也保持冷静。
帕内塔所说的保持“冷静”是什么意思呢?东方必须得保持巨大的争端,中日之间必须保持巨大的争端,这符合美国的利益;但是中日之间也不要撕破脸皮,真撕破脸把美国卷进来,这就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了。
所以,美国在玩一个非常危险的游戏,既要挑动中日的不和,又要维持这种不和的强度,不要太过分,不要让双方爆发大规模的冲突,从而破坏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枢纽,那将对美国的利益造成重大影响。
因为美国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有巨大的投资,而且美国国内产业都非常依赖在中国、在日本投资所产生的效益。在美国经济雪上加霜的情况下,如果东方乱起来,如果中国、日本全面对抗展开了,对美国的利益毫无疑问将造成巨大的影响和打击。
所以,美国让一个国务卿,也就是它的外交部长,到亚洲来扮演挑起争端的角色,然后让一个国防部长,就是掌握武装力量的人,到这儿来扮演缓和矛盾的角色。
这实际上是美国政府的两张牌,不管是挑起中日的对抗也好,还是把中日的对抗控制在一个所谓可控的程度也好,核心的一点都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它所有的安排都是为了美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既不是日本利益的最大化,更不是中国利益的最大化,最终都是要实现美国利益的最大化,美国玩弄的就是这个技巧。
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伯恩斯在访问日本时表示,希望日本不要再让事态升级。与此同时,日美计划进行日本自卫队和美军参与的联合军演,这将是日本和美国第一次在日本岛屿进行全面的联合夺岛演习。
美国对中国和日本这种矛盾的政策,实际上也展现了美国一种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亚太地区是世界未来复兴的一个源头,是世界未来发展的中心,美国一定要进来分一杯羹,而且要在里面有足够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快速崛起,怎样能够有效地遏制中国?这也是美国必须加以考虑的,不仅要考虑,而且还要完成实际部署。
在这种状态下,利用日本分散中国的力量,间接地对中国产生一种遏制作用,这是美国一种合理的盘算。当然这种盘算是有限度的,弄得不好的话,这个牌是很危险的,这张牌打得不好就容易把美国卷进来。
把美国卷进来了以后,经济上还要花那么多钱支持军事行动吗?而且从国民的意志上说,美国人值得为这个它自己都承认主权存在争议的岛屿付出生命的代价吗?明显美国选民是不愿意这样做的,而且很明显美国政客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也不能迈出极富风险的这一步。
美国既要把这把火烧到一定的温度,保持中日之间的裂痕,保持日本对中国的遏制,又要防止中日关系跨过危险的红线。跨过这个危险的红线,美国对亚太所有的盘算,美国经济恢复增长、对亚太未来的希望会全部落空。
因此,美国非常谨慎,它在反复地告诫日本。
当然美国在中国也讲这样的话,希望中方保持理性、保持克制,尽量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貌似公平,但美国内心完全清楚,完全是日本在挑起钓鱼岛的紧张事态,中国人本来就很克制。那么美国人虽然对中国和日本讲同样的话,实际上是敲日本的分量要重一些,就是说日本你不要再挑事了,这种局面再往前走就危险了,实际上是这么一种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