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际政治跷跷板,中国有态度(中国篇)_10.美国“重返亚洲”,中国南海起风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国际政治跷跷板,中国有态度(中国篇)_10.美国“重返亚洲”,中国南海起风云 (第3/3页)

只,但是菲律宾在派出同级别海警船进行换班以外,还增派了一艘环境监测船。菲律宾在黄岩岛问题上一再挑衅,是把中国的战略克制当成了自己的战略机遇。

    我们战略克制,因为我们不想与周边小国发生这样的纠纷,我们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谈判的方式在冷静的环境下解决问题。

    菲律宾完全把中国这种战略克制看成是个非常好的机会,从菲律宾的角度来说,它觉得中国很孤立,没有人支持中国,它觉得自己背后有美国支持,所以菲律宾明显提高自己的价码,明显是一种傍大款的心态。

    菲律宾本身没多大力量。它觉得中国的局限很多,它料定中国要以发展经济为要务,料定中国主要的问题是维护内部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无暇他顾,没有太多的时间处理这样的纠纷。它认为中国受大量内部问题的限制,如果等到中国将来把内部问题都处理好了,它就没有这样的机遇期了。

    所以它要利用这个机遇期,达成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菲律宾外长罗萨里奥呼吁其他国家,针对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做法表明立场,是希望借此让中国陷入孤立,达成自己的利益诉求。

    菲律宾历来是这样,像在2011年东盟会议,还有2012年年初的东盟协商会,菲律宾就想把这个事情闹大,想在东盟会议上让中国陷入孤立,然后有很多国家来支持它,达成它自己的利益诉求。

    实际上南海问题非常复杂,有多个国家牵扯到里面。菲律宾提出的,所谓西菲律宾海这种利益诉求,不但跟中国的主权范围重合,而且也跟越南所宣称的范围重合,和马来西亚所宣称的一部分也重合。

    好像表面上看起来,都是这些国家对中国的矛盾,实际上闹得最凶的两个国家——菲律宾和越南,它们在南海问题上的分歧也不小。

    黄岩岛完全在中国的主权范围内,在黄岩岛争端上,其他国家表现了一种清醒和冷静,包括越南、文莱、马来西亚等国并没有参与菲律宾的鼓噪。这一点让菲律宾非常失望,也是它始料未及的。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是伊斯兰大国,它们看见菲律宾依仗美国达成自己的主权诉求,将给这个地区带来危险。所以这些东盟国家并没有明确表态支持菲律宾,这一点让菲律宾感到非常失望,和它闹事之初所设想的情况产生了很大的差距。

    中国在黄岩岛主权问题上没有丝毫退路可言,否则必将产生连锁示范效应,从而引发南海局势的进一步混乱。

    我们要有条不紊地把它们区别开来,菲律宾与中国的黄岩岛争端和南海的争端,还不是一回事。

    当然它是大问题中的一个小问题,这个小问题能引发大问题,有产生连锁效应的可能。假如中国一退再退,菲律宾这回搞成了,它把黄岩岛拿到手,中国政府彻底后退了,那么它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必然要导致越南、马来西亚提出更多的利益诉求。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肯定要引发南海局势的进一步混乱。

    当然它仅仅是个假如而已,中国是不会在黄岩岛问题上做任何后退的。它们企图利用这一点来占便宜,是不可能达成的。

    而中国在黄岩岛问题上的坚持、坚定、坚决不退让,实际上是在维护南海大局的稳定,而不是在南海展开一种军备竞赛。

    中国只要在黄岩岛的主权问题上坚持传统的立场,而且进一步巩固这个立场,南海问题会获得一种稳定,让那些想冒险的也不敢冒险。

    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2012年,美菲两国政府外长和防长4月30日举行首轮“2+2”会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美国对南海领土主权争议问题不持立场,美国支持采取相互合作的外交程序解决南海问题。

    菲律宾根本没有与中国发生冲突的主导权和实力,只想在黄岩岛问题上借助美国力量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获取利益。但美国明显不愿意做这种不符合美国利益的事,没有美国撑腰的菲律宾很难再有底气挑衅中国,所以菲律宾与其说与中国抗衡,不如说是在美国那里讨些筹码。

    因此,菲律宾对所谓菲美两国“2+2”会谈寄予厚望。所以在双方“2+2”会谈之前,菲律宾把动静炒得非常大,就是要在这个会谈中加足自己的筹码,在美国人面前讨价还价,从美国方面获得最大的利益。

    结果并不如菲律宾政府的意愿,美国的态度很含糊。美国的明显态势是,它需要借助菲律宾返回亚太,需要借助菲律宾遏制中国、分散中国的力量,但是美国绝不愿意替别人打一场别人主导的战争。

    菲律宾想要在黄岩岛问题上借用美国的力量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美国明显不愿意这样做。

    所以在南海问题上表态最强硬的希拉里,在“2+2”会谈上也往后退了,她表示美国不偏袒任何一方,希望双方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这无疑给菲律宾一种很大的挫折感,没有达到预期的愿望。

    从这种角度来看,美国想借菲律宾和中国对抗的态势实现战略重心东移的目标,菲律宾又想借美国返回亚太之机挑动一场美中在南海的冲突,实际上是各怀鬼胎。双方既有利益的结合点,同时也有利益的不合点。在黄岩岛问题上,美菲双方表现出的利益共同点和不同点非常明显。

    既然美方的态度很明显了,菲律宾本来就没有在黄岩岛挑起一场冲突的资格和能力,本来就想借助美国,美国往回退,表示并不愿意在黄岩岛问题上、在南海问题上染指太多。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方的声明让菲律宾颇感失望。

    美国是个现实主义国家,希拉里要到北京参加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美国在中国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在中国还有多项安全合作的事项。与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相比,菲律宾在美国看来也就成了一碟小菜,这碟小菜还得往后推一推,现在的问题是要把主菜做好。

    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正在被一些周边国家利用来扩张海上利益,菲律宾等一些国家正是利用中国的“战略机遇期”,不断制造事端,以达到侵占中国利益的既成事实。

    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是通过忍让退让换来的,而是要靠我们采取有效维护主权的行动来积极捍卫,如果把维护主权和“战略机遇期”对立起来,那么就会丧失掉这个机遇期。对这一点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我们经常讲战略机遇期,它有一个客观性和主观性的问题。客观性是指客观形势使然,世界和平发展的主题,包括世界高科技的发展、全球化的进程等,构成了中国抓住战略机遇期加速发展的客观条件。但我们还要注意主观的条件,任何形势绝不是天赐良机的问题,还有一个主观营造的问题。

    菲律宾等一些国家,就想利用中国要抓住战略机遇期加速发展的一种战略心理,认为我们在这个时期一定会保持战略克制,就把我们的战略机遇期变成它的战略机遇期,占最大的便宜。从这点上给了我们一个提示,主动维护战略机遇期,绝对不能让这些事情干扰了我们和平发展的进程,要坚决捍卫我们的利益。

    在战略机遇期内采取有效维护主权的行动,与抓住战略机遇期不但不矛盾,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捍卫战略机遇期。如果在战略机遇期之内,我们把维护主权和战略机遇期对立起来、矛盾起来,那么实际上是把这个机遇期给丢掉了。

    菲律宾绑架东盟

    2012年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菲律宾试图绑架东盟一起来对抗中国,想把和中国之间存在的南海主权争端写进东盟的联合公报。由于东盟内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存在明显分歧,导致这次会议没有能够发表联合公报,这在东盟成立45年来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东盟采取了正确的态度。菲律宾与中国的争端也好,越南与中国的争端也好,它是双边的问题,即中国与菲律宾的问题、中国与越南的问题。但如果任何国家企图绑架这个问题,把这个问题变成一个地区性的问题,让地区性组织对自己的冒险行为表示认可和支持,这对地区组织来说是一种灾难,将对整个地区组织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产生严峻的挑战。

    不管是菲律宾在黄岩岛的挑衅行为,还是越南在南海问题上的一系列挑衅行为,都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改变现状的不是中方。

    虽然现状于中方非常不利,但中方并没有说要改变现状,而是菲律宾要改变现状,越南要改变现状。它们这种改变现状的行为引起了冲突,却又借东盟来替它们背书,如果东盟糊里糊涂地上了这个当,那对东盟来说将是很大的损失。

    因为东盟不是军事同盟,是个经济发展合作组织。如果这个经济发展合作组织不以经济发展合作为要务,以其他一些行为为要务,那实际上就把这个组织的宗旨违背了。

    所以我们说,从这回东盟的行为来看,东盟还是坚守了自己的初衷,坚守了自己在东南亚地区所要担负的这个角色——和平发展,促进大家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稳定。

    在这次东盟地区论坛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强烈敦促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南海行为准则”。希拉里绕着中国走了大半圈,从东边的日本,到北边的蒙古,再到南边的越南、老挝、柬埔寨,说的话也从民主、人权过渡到更具体的“南海行为准则”。

    像希拉里的这种行为,在冷战时期都很少见。冷战早都结束了,希拉里却还在公然地、公开地在中国周边到处煽风点火,营造冷战的氛围,这是与时代的发展极其不相符的。

    由此我不由得想到,希拉里·克林顿这位美国的国务卿,从她的岁数来看,她是上一个时代的人——当然不仅是年龄,从她的思想来看,她长期沉醉于美国怎么搞垮苏联的那一套,把那一套用来对付中国。

    她的这种行为,对于一个爱好和平、追求和平发展的中国是严重的挑衅行为。当然,希拉里·克林顿的所有表现并不都代表了奥巴马的政策,在其中带有很多的希拉里·克林顿个人对中国的怨恨。

    从奥巴马来看,他当总统以后讲过很多话,但从来没有做过像希拉里·克林顿这样的事情。

    一方面,菲律宾、越南企图绑架东盟的政策;另一个方面,希拉里·克林顿也想绑架美国的对华政策。

    在今天看来,我们既然不把东盟看成一个整体,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把美国的执政者看成一个整体。我们不妨把希拉里·克林顿看成一个好战的、充满冷战思维的、凡事都跟中国过不去的角色。

    成立三沙市

    2012年7月15日,由30艘渔船组成的编队抵达南海永暑礁海域进行捕鱼作业,7月17日,海南省三沙市的政权组建正式启动。

    这些行为是我们宣示中国在南海应有的权益的表示,而且这些表示都是被动的,是被对方所激发的。

    越南通过所谓的海洋法,把中国的西沙、南沙都认为是自己的领土,菲律宾在黄岩岛方向大肆扩张,在这些挑衅行为下,我们被迫做出一些反应。

    当然,南海的渔民长期就是在他们祖祖辈辈捕鱼的那些渔场开展捕鱼作业的。我们曾经一度是加以限制的,因为不愿意因此而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那么从今天的态势来看,中国单方面的忍让并不能换来地区的和平,不能换来海洋权益的稳定。所以,我觉得中国渔民出海捕鱼,完全是在维护自己的捕鱼权利,当然也是维护国家主权的一种有益行为。

    对渔民的这些行动,国家必须给予政策倾斜,给予补助,否则这些行为也是难以为继的。因为渔民们到南海去一趟,来回柴油的消耗量非常大,如果国家不给予补贴的话,单纯靠渔民的行动,我觉得是难以为继的。

    我们可以看到,越南对他们国家出海的渔民给予补贴,还有菲律宾,都是这样大力地鼓励他们的渔民到有争议的地区捕鱼。

    当然,我们的渔船编队到南沙捕鱼,倒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行动,是我们对传统渔场的一种恢复,而且我们做得还很有节制。

    包括三沙市的建立,从行政上确立了我们行政管辖的范围,这些都是我们很有力的行动步骤。

    我们今天深知南海问题的复杂和冲突面之多,并不想通过冲突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到今天我们都是通过和平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肯定中国的权益;另一方面我们让各方都知道,我们愿意用和平的方法、协商的方法、大家都获利的方法,也就是以前所提出来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但是如果有人把中国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看作是软弱,看作是可欺,让中国单方面搁置争议,自己宣称主权、大幅度开发,我们也是需要用行动让他们感觉到后悔,让他们感觉到中国不是软弱的、可欺的。

    2012年8月3日,美国国务院代理副发言人温特利尔发表声明,指责中国设立三沙市并建立新警备区管辖南海争议地区,“与通过外交协作解决分歧背道而驰,还有可能在该地区进一步加剧紧张态势”。

    这个声明对于美国来说是一种惯常的行为,因为美国干涉别国内政的情况太多了。但就整个南海形势来看,却是很反常的。

    在南海首先挑起争端的绝对不是中国。菲律宾派军舰在黄岩岛扣押中国渔船的时候,没有见美国发表声明说菲律宾这种行为是要扩大南海的事态,不利于和平解决;越南通过了越南的《海洋法》,不与周边任何国家协商,把中国的西沙、南沙全部划入越南的版图,而且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时候,也没有见美国发表任何声明说越南《海洋法》的通过影响或者干扰了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

    设立三沙市是我们在别人的严重挑衅之下、蚕食我们的国土之下,被动地做出的反应。本来在2007年三沙市就应该成立,当时考虑到南海各方面的形势,为了照顾南海各方的情绪,中国把成立三沙市的时间推迟了4到5年,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的诚意。

    在越南通过《海洋法》把中国的西沙、南沙全部划入越南版图的情况下,我们被迫也是被动地做出这样的反应。这时候美国国务院却出来大放厥词,这对南海形势来说实际上是火上浇油。

    实际上,如果没有美国的暗中支持,南海问题和平解决并不太困难。美国虽然整天打着希望南海各方和平解决的旗号,实际上采取的手段是给南海的各挑衅国暗中撑腰,使它们更为大胆地蚕食本应属于中国主权范围的南海权益,无疑是要把南海推向对抗。

    实际上,美国这样做不是第一天了,之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中国周边走了一圈,所有的话都针对着中国,到处挑拨离间,实际上已经完全违背了一个外交人员应有的风度和政治家的政治言论准则。美国国务院这一次的声明只不过是希拉里所有言论的一种自然延伸。

    从美国的所作所为来看,美国一方面说返回亚太是为了亚太的安全,返回亚太绝对不是为了遏制中国。其实,自从美国提出返回亚太以来,亚太地区就开始风高浪急。不管是东海的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是南海问题,都呈现出升温的态势。

    另外,美国一方面说返回亚太绝对不是针对中国,一方面用大量的言论和行动正在构建一种“准冷战形态”,构建对中国的围堵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当南海问题要降温的时候,不大符合美国的利益。南海必须给中国造成更大的牵制,给中国造成更大的消耗,才符合美国的利益。

    有分析认为,美国一方面在南海问题上公开指责中国,另一方面明确表示钓鱼岛问题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这些举动表现了美国的一种战略焦虑心态。

    对于“战略焦虑”一说,我并不认同。

    正如我们不同意说日本对钓鱼岛的侵吞,仅仅是日本政治家为了选票向右翼靠拢,这些话把对方无形中美化了。日本侵吞钓鱼岛、菲律宾在黄岩岛动作,是它们国内政治的一种体现,更是其为国家利益非要强占的一种表现。

    你说美国是战略焦虑,实际上它是深谋远虑。如果仅仅把它看作是战略焦虑,我觉得你低看了美国人。

    虽然美国声称不是围堵中国,虽然它说返回亚太是为了亚太地区的和平,实际上美国围堵中国的态势非常强。美国围堵中国基本上就是美国的一种战略态势,它要完成这种战略态势的布局。

    当然在这个完成的过程中,可能有焦虑的因素,但是如果认为美国这种行为仅仅是体现一种战略焦虑就错了,它实际上是美国经过长期考虑的、冷静的、有条不紊的部署,要对中国造成消耗,对中国造成围堵,限制中国的发展,阻止中国崛起的战略安排,而且不是眼前的安排,是中长期的安排。

    不仅奥巴马,奥巴马以后的美国总统也会采取这样的行为。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做好充分准备。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