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掏英国佬的腰包 (第2/3页)
铁路利润太大。
铁路运能的庞大,以及低廉的运营成本,使得他在西方资本市场募集到太多的资金,从而导致了铁路线的重复建设,但是,商品经济的杠杆促使铁路运营公司为了击垮对手而竞相发起了价格战,促使了大批铁路运营公司的倒闭,从而引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第十三次经济危机。
今年,经济危机持续的第二年,伦敦股票市场上的美国铁路股票,从曾经翻十几倍的价格一路下挫,都已经跌破面值了,而事实上,铁路的获利能力却并未下降,法国、德国的铁路公司,已然保持着良好的利润。
而美国的铁路崩盘,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在过去5年建造了市场需求两倍还多的铁路线,而美国人口的基数完全没有让这些铁路产生盈利的条件。
但是,这一切的问题,在远东这个比美利坚国还要巨大的国家,根本不是问题,这里有比美利坚合众国多10倍的人口,有着比美国还庞大的疆域,更有着比美国还要巨大的消费团体,这里才是创造财富的新世界。
这个国最早开放口岸的广州,在上海开埠之后,就逐渐被后者取而代之,但是依然保持着国第二的重要地位,但是,就在和两年之间,随着广州港的扩建,这里俨然已经成为有了取代上海、重新夺回远东第一大港的趋势。
这一切变化,都让随团的一个叫薛勒思?哈同的年轻人记录在他的日记里,他是英国犹太哈逊财团在远东的大班经理人,五年前,他从英国赶赴哈逊集团上海公司之时,曾经在广州港泊岸,那时候的广州,看起来毫无生气,鸦片、洋布、杨铁是这里贸易的主角。
但是当地人显然对于这些东西并不关注,当然的民众显然有着根深蒂固的排外情绪,而身穿着奇怪服饰的所谓国警察(差役)在港口仔细搜查每一个路过的平民和商人,明目张胆的向他们索要贿赂,而这些国警察对于外国人,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一面。
而几天前,当他再次登上广州港的时候,他确确实实被震撼了,一条可以同时并行三辆马车的水泥马路赫然出现在眼前,一些穿着统一颜色衣服的国人整齐的赶着马车在货场旁边等候轮流进入货场,而在上海也随处可见的国差役,这里却毫无踪影。
取代他们的是一些身穿深蓝色式服饰、头戴斗笠的的年轻人,他好奇的问来接待的一名总督府的官员,才知道,这是广州总督府新成立的,直接归属广东军镇的巡捕局,从这些人来回巡逻的姿态,他也明显看出军事训练的一丝不苟。
而更让他惊讶的是,这些有着军方背景的巡捕局人员,竟然和码头上那些运货的工人、押货的商人十分熟络,完全没有以前看到的那种公然敲诈勒索的模样,甚至于他还看到,有巡捕局的人员帮着一些老弱妇孺搬运东西……这还是自己熟悉的东方国度嘛?
不过,他立刻想到了,东方的官员爱好做戏的习惯……或许这是他们特地安排给英国使团看的吧!出了港口,就在等候总督府的马车的时候,他再次被一件事情惊讶了,港口外,停泊着十几辆马车,这些马车相比其他车辆有些奇怪的后面的车厢特别加长过,而且每个车厢上用红色油漆写着大大的国“公”。
薛勒思?哈同的水平很好,他好奇的问来接待他们的总督府员,“这位大人,这些马车是什么用途的,我看到上面有一个“公”字,应该是为官员准备的吧?”
年轻的员显然也很意外这个老外的水平,看了看他笑着用回答道:“先生,你们英国人永远无法理解的奥妙,“公”字在组词有很多代表官方的词汇,比如公、公门、公差,但这一个字出现的时候,他代表的却恰恰是普世之百姓!这是我们秦总督下令拨款建立的广州公车!任何人,花费5钱,就可以做到马车的终点站!”
5钱……犹太人的血统立刻让薛勒思?哈同快速的计算着其的商业价值,很快,他就发现,这其不管如何经营,似乎都难以盈利,毕竟才5钱,按照国人的货币体系,要运上200人才能获得一两白银,因为铜钱贬值,应该要250个人才行,问题是,这马车不大可能整天都有这么多人乘坐,而且马匹的饲养也有一定开销,虽然只是拉货的挽马。
由于不了解广州的人口情况,他只得求助与这位年轻的国员,“这位大人,我看到码头有很多运货的马车,难道这些人不去运货赚钱,而甘心在这里运送市民,而收取廉价的每人5钱的收益?我计算过,每个人每日的收益保守估计应该很难超过半两银……应该还需要缴纳帝国的厘金吧!”
听到哈同的问话,这员显然也十分意外,毕竟一个外国人这么细心的观察广州的政务,确实比较少见,而且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