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对于人伤害,长安百姓想逃走 (第2/3页)
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为存政者,虽小必存;为亡政者,虽大必亡。”(《淮南子·卷十五·兵略训》)。《商君书》则更进一步地断言:“政久持胜术者,必强至王”(《商君书·战法第十》)。因此要讲究“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勿与战”(同上)。
司马迁举例说:“非兵不强,非德不昌,黄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太史公自序》)。没有军队国家就不会强大,不施仁政国家就不会昌盛。黄帝、商汤、周武王就是因为具有了这两个条件而国家兴旺,而夏桀、商纣王、秦二世之所以灭亡,主要是在政治上丧失人心。无兵不强,兵是力量的象征。但仅有兵还不够,国家昌盛还需要德政,德政是兵强的基本前提和坚实基础。《百战奇法·生战》指出:“若以顺讨逆,以直伐曲,以贤击愚,皆无疑也”,“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兵不义,攻伐不可,救守不可。”(《吕氏春秋·卷七·孟秋纪·禁塞》)。理由是“夫以义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爝火,临不测而挤欲堕,其克必矣。”(《三略·下略》)。正义战争一方对付非正义战争一方而言,就如同用决开的江河之水去淹灭微弱的火把,在深渊的岸边推落一个摇摇欲坠的人,其力量是强大的,胜利是必然的。
战争的本质之所以是“政胜”而不是“兵胜”、“武胜”,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卷四·公孙丑车句下》)。
因此,治政比治军更为重要。所以提出“良吏优于良将,善政优于善战”(《筹海图编》)。当然,“政胜”并不排斥“兵胜”,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辨证统一的,并不矛盾。“用武则以力胜,用文则以德胜。文武尽胜,何敌之不服!”(《吕氏春秋·卷十五·审大览·不广》)。
(二)师克在和不在众
古人非常强调“和众”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制胜的重要因素,指出“师克在和不在众。”(《左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