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千二百三十章 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的骨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四千二百三十章 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的骨气 (第2/3页)

我们在基地建了‘军民融合测试场’,部队可以随时来提需求,我们边研发边测试,像迭代手机软件一样迭代装备。”

    “第二个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转化’闭环。”吴浩伸出第二根手指,“不能只盯着看得见的装备,还要深耕看不见的基础研究。我们的极端环境生物实验室,每年拿出20%的经费研究‘无用之用’——比如极端微生物的基因序列,看似和武器装备无关,但正是这些研究,让我们找到了耐辐射、耐高温的生物酶,为核废水处理和高温传感器提供了新思路。”

    他拿起桌上的陶瓷隔膜样品:“就像这个,表面看是块简单的陶瓷片,但背后是材料学、化学、力学的交叉研究。我们联合了中科院、清华等12家机构,共建‘固态电池基础研究联盟’,才突破了这个技术。基础研究做扎实了,应用研究才有底气,产业转化才有根基。”

    周院士点头赞同:“这个‘闭环’说到了点子上。现在很多地方搞技术研发,像‘狗熊掰玉米’,只盯着眼前的应用,不深耕基础,结果就是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跑。你们能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打通,很难得。”

    “第三个是‘人才培养-使用-激励’闭环。”吴浩伸出第三根手指,“所有技术最终都要靠人来实现。我们的青年创新工作室有个‘双导师制’——老专家带技术,部队老兵带需求,让年轻人既懂原理,又懂实战。林溪他们团队里,有个刚毕业的博士生,以前只会在实验室做模拟,跟着边防连蹲了一个月哨所后,回来就把机器人的抗寒设计改得更接地气了。”

    林溪听到这里,脸颊微红:“是这样的。以前我们总觉得技术参数漂亮就行,去了哨所才知道,战士们更关心机器人能不能在-30℃一键启动,能不能在风沙里自动清理传感器——这些‘实战细节’,实验室里永远模拟不出来。”

    吴浩笑着说:“我们还设立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