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四千二百一十二章 人才是培养出来的 (第1/3页)
“那培养人才呢?”周院士追问,他最看重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
“培养人才,靠的是放手和容错。”吴浩举了个例子,“我们有个‘青苗计划’,刚入职的年轻人可以申请一百万以内的创新基金,就算项目失败了也不追责。去年有个刚毕业的硕士,想用3D打印技术做炮管,试了十几次都失败了,花了八十万,最后虽然没成,但他在过程中摸索出的金属粉末配方,反而用在了无人机发动机上,现在每年能省几千万成本。”
他看向在场的年轻专家:“我们不搞论资排辈,实验室主任、项目负责人,全凭本事说话。有个二十五岁的小伙子,因为在智能能源管理系统上有突破,直接被提拔为能源中心副主任,手下带着十几个博士,其中还有两位是他当年的导师。刚开始有人不服,但看到他搞出的成果,没人再说什么了。”
“至于留住人才,”吴浩指了指餐厅,“除了刚才说的福利待遇,更重要的是尊重和归属感。我们有个‘家庭日’,每个月最后一个周末,员工可以带家属来基地,孩子能去实验室参观,配偶能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甚至连宠物都有专门的托管区。去年春节,有三百多个家在外地的员工留守,我们请了专业的剧组来拍全家福,还让每个人给家人录了拜年视频,用无人机送到家里去。”
一位企业界的代表忍不住问:“你们鼓励竞争,又强调归属感,这两者怎么平衡?会不会有人觉得不公平?”
“我们的竞争,是‘阳光下的竞争’。”吴浩的语气斩钉截铁,“项目竞标全公开,评审专家随机抽取,谁的方案好就给谁资源;绩效考核看成果不看资历,专利数量、技术突破、市场转化,每一项都有明确的打分标准,结果公示三天,有异议随时可以申诉。”
他举了个例子:“去年电磁炮团队内部搞竞争,老专家李教授和年轻的王博士各带一队,最后王博士的方案在能耗控制上更优,我们就用了他的方案,但也给李教授的团队发了‘创新鼓励奖’,因为他们的结构设计很有启发性。最后两个团队合并,李教授心甘情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