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千二百零三章 成为下次军事科技革命的起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四千二百零三章 成为下次军事科技革命的起点 (第2/3页)

透过落地窗落在他肩头,把深灰色衬衫的纹路照得格外清晰。

    “各位领导、专家的肯定,比盛夏的凉风还让人清醒。”他的声音比刚才介绍时沉了几分,带着真切的动容,“周院士说‘工具要服务于人’,这话我们记在心里了。其实刚建靶场时,团队里有过争论:是追求数据精度的极致,还是先解决科研人员‘跑断腿’的痛点?最后我们选了后者——毕竟再精密的设备,若让研究员花三天排队等测试,那就是摆设。”

    他抬手指向屏幕上靶场的数字孪生模型,指尖在虚拟靶标上轻轻一点:“就像您刚才关注的AI方案生成系统,最初就是一位老工程师提的建议。他说‘我年轻时算弹道参数要翻三天手册,现在的年轻人该把时间花在琢磨新材料上’。所以这套系统的第一版,就是按他的经验数据训练的——技术迭代快,但老一辈科研人的‘务实’,是我们最该继承的。”

    转向张副总时,他语气更显恳切:“您说的‘融合’,我们不敢当,但确实在往这个方向使劲。比如那套抗穿深的石墨烯装甲,最初是为无人机减重研发的,后来军工单位提了需求,我们才发现它在装甲上的潜力。军民技术就像两条河,在这片戈壁滩汇到了一起,反而比单流更有力量。”

    说到合作,他看向王主任和航天科技的专家,眼中亮了亮:“远程测试系统下个月就能试运行,到时候您单位的舰炮校准测试,随时可以远程调参、实时看数据。至于纳米分子筛技术,”他朝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教授笑了笑,“下午我让材料团队把参数整理好,咱们现场对接——技术藏着掖着才会贬值,能帮上高原驻训的战友,比拿专利证书踏实。”

    最后他望向周院士,腰杆挺得更直了些:“您说‘可能是军事科技革命的起点’,这话太重了。我们更想做的,是铺好路的人。明年靶场二期投用后,会划出30%的容量给兄弟单位共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