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二百零一章 构建“会思考的试验场” (第2/3页)
周时间。
但通过数据知识库的关联分析,系统在两小时内就定位到问题根源,是特定温度区间下,某个电容组件的老化速率与高频充放电产生的谐波存在耦合效应。
而这个规律在三年前的地面测试数据中就有微弱体现,只是当时没引起注意。”
“现在这套系统能自动识别测试数据中的异常模式,”
吴浩继续补充道:“过去半年已经帮助我们提前预警了17次潜在的测试风险,避免了3次可能导致设备损坏的严重故障。
下一步我们计划将国内其他靶场的公开数据也纳入进来,构建更完善的行业级知识图谱。”
最后,吴浩换了张PPT图片,然后指向屏幕上的无人化测试场景模拟讲道:“第三个方向是测试流程的全域无人化与虚实融合。
我们在靶场部署了52台自主移动机器人,能自动完成靶标布设、传感器校准、弹体回收等工作,配合无人机群进行空中数据采集,整个测试过程可以实现90%的无人化操作。
这不仅降低了人员在危险区域的暴露风险,还将测试间隔从过去的4小时缩短到1.5小时。”
“当然了,相比于这些,更关键的其实是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
他停顿了一下,扫了众人一眼,然后微笑着讲道:“我们为每个靶场都构建了高精度数字孪生体,能实时映射物理靶场的风速、温度、地形形变等环境参数。
测试前在虚拟空间进行数千次仿真推演,优化测试路径;测试中虚实数据实时交互,比如将实弹飞行轨迹与虚拟仿真结果对比,即时修正模型参数。
测试后通过数字孪生复现整个过程,甚至能模拟改变某个变量,比如增加湿度后的测试结果。
这种虚实融合模式,让我们的测试效率提升了60%,弹药消耗成本降低了45%。”
讲完这些,吴浩看向周院士,语气中带着诚恳而自信讲道:“我们的目标是未来五年,将靶场的智能化水平再提升一个层级,
实现测试方案自动生成、过程无人干预、数据自主分析、结果智能解读的全链路闭环。
到那时,科研人员只需要提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