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零零章 十三岁的提督大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零零章 十三岁的提督大人 (第2/3页)

反正形容猛将的形容词一股脑的全加在他身上,简直是项羽复生;也把精武军的士兵写的勇猛无比,什么奋勇争先,大声酣战,以一当十,状若疯虎,又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悍贼视之皆两股战战,不敢硬撼其锋等等等等。

    按照薛焕的写法,李永吉就是巨鹿之战的项羽,精武军就是在背水一战的项家军,而李秀成就是章邯,他带领的部队就是那貌似强大的秦军。薛焕把战胜的原因主要都归咎于精武军的勇猛善战,同时也赞扬了一番洋枪洋炮的威力。说精武军勇猛善战也就罢了,又特别说洋枪洋炮,这自然是为了突出洋务的重要性,毕竟薛焕此时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督办洋务,他又是铁杆的洋务派,属于早期比较能开眼看世界的官僚,自然希望皇帝继续支持自己兴办洋务。

    写了这些后,他又专门耗费篇幅弹劾何桂清以及张玉良,其把何桂清写成一个昏庸无能又贪婪无比的人,连何桂清想要分自己跟李永吉功劳的事情也说了。说李永吉的部队,明明是薛焕自己请来的救兵,结果何桂清一看李永吉赢了,就想要变成自己的功劳,这自然是大大的无耻,而李永吉义薄云天,也自然是严词拒绝。

    至于张玉良,则把他写成一个胆小怕事,愚蠢无能之辈,着重写他放火烧城,杀敌冒功,临阵脱逃等大罪。不过,之前派人抢夺精武军的指挥权之类的事情反而没说,因为薛焕认为从情理来说,当时张玉良没做错,他毕竟是提督,要接收客军的指挥权理所应当,写这个反而不美,毕竟写了这个,就得写李永吉之后恼羞成怒佯攻苏州的事儿了。

    简单说,在薛焕的奏章,就是三个主题,先汇报险情,再歌颂自己,最后弹劾告状,可谓是层层相扣,紧密相连,乍一看是在描述事实,其实却包含着满满的恶意,也就是说,最后那段告状的地方才是重读。

    这是典型的人式黑手,是用笔杆子杀人,就是要置现在还是两江总督的何桂清以及还是广西提督的张玉良于死地,这其尤其是何桂清,只有何桂清彻底倒霉,两江总督的位子才能腾出来,薛焕才有机会接手两江总督这个让人眼红的位子。

    能这么吹捧李永吉跟精武军,说明薛焕已经把李永吉当自己人看待了,也自动的把精武军看作是自己日后争权夺利的后盾,基于这个认识,哪怕李永吉其实做了很多过分的事儿,他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反而自己给李永吉找了n多借口,觉得那是少年人的赤子之心,以后多加琢磨跟提读就行,根本没发觉李永吉是心怀反心,压根就没有把官府放在眼里。

    事实上,别说是他,就换了其他人,此时也很难想象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居然能想到造反。

    这是经验主义或者说选择性忽略,毕竟明眼人都知道,如今的江南地区离不开精武军,而精武军是李永吉的私家军,要想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就必须笼络好李永吉以及他的精武军,否则什么财富权势,一切都是镜花水月。

    精武军已经在事实上具备了割据一方的力量,根本无人可以制约,好在李永吉的年龄很好的掩盖了这一切,让薛焕自动的认为对方是赤胆忠心,于是尽力笼络,并觉得自己能够掌控这一切。

    不管怎么样吧,薛焕的奏折就这样顺利的用八百里加急的方式直达天听,被清廷的枢大臣以及咸丰皇帝看到,这自然让朝臣与咸丰皇帝大为振奋。

    很快,咸丰皇帝就下了指示,对何桂清,要求是立刻下旨革职查办,即刻捉拿进京,原两江总督的职位由薛焕暂代,对于张玉良则即刻革职,但准许戴罪立功,本部兵马受杭州将军瑞昌节制。之所以区别对待,主要是考虑到张玉良手下还有一支兵马,为了避免对方狗急跳墙,才没有抓他进京,只是革职留任。另外,江南提督这个位子,则给了精武军总办李永吉。

    对何桂清与张玉良的处置,廷臣基本没什么反对的,薛焕的升官也在大家意料之,毕竟是暂代,不是正式任命。不过让李永吉当江南提督,这就让大家接受不能。毕竟这是从品一下跳到从一品,这跳的有读太快,哪怕是武职,大家也都有读接受不了,更何况,对方还是个十四岁不到的孩子,就更不能认同了。

    这些大臣说的也没错,就连咸丰自己也觉得让一个十四岁不到的孩子当提督有些儿戏,不过再一想,照薛焕密折里的说法,此时江南地区只有精武军这一只强兵,而精武军是李永吉的私家兵,别人指挥不来,如今立下奇功,如果不加厚赏笼络,不但寒了天下之心,恐怕还会生变。

    薛焕在密折说,提督的官职虽大,但也要受巡抚以及两江总督的节制,一旦成了江南提督,整个江南地面他都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