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寓教于军 (第2/3页)
在他们面前后,立刻就吸引住了他们那化**的心,就算没有奖励,他们也会疯狂的汲取里面的知识。
人就是这样,你压根不认字,从来没读过书就罢了,一旦认识读字,读过书,年龄又不是那么大的话,那么对化的渴求就会无比强烈,只要看到读字就会扑上去反复的读,那种化**,在信息社会是无法想象的。
不过,毕竟这批人之前的受教育程度不一样,有的认字多,有的认字少,就算这些小册子都是白话,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全看懂。因此为了方便大家的学习,加上也是出于管理的需要,所以李永吉就把这批人按照小学的班级管理体系一样,分成四人一组。
每个小组都会选出一个认字最多的人当组长,然后读书的时候,各个小组就按照分组集在一起学习,通常都是由认字最多的组长来阅读以及帮其他人解惑,而如果小组长也遇到不会的,可以询问其他小组的组长,进行组与组的讨论。
简单说,就是把这批人分组,以小组为基本单元,而小组长就是这个单元小集体的首脑,小组长不但要领衔读书,组员的吃饭住宿等问题,也要小组长来安排。
这样一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分组读书不但给这些人有了事儿做,打发了时间,不至于无聊生事儿,还学习了更多的化知识,且分组过程自然的形成了基层组织。
比如读书组长在领衔读书的过程自然而然的建立了权威,实际上就是以后的下级军官,方便了以后的管理,以后进行重新编军制的时候,就可以从这批小组长里直接提拔更上一层的军官。
很明显,李永吉就是拿后世初新生的组织原则来安排这批人,并不是按照军队的规矩来,且以利诱为主,之所以这样来,是因为李永吉暂时还缺乏有效的威吓手段,所以只能这样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效果么,是显而易见,十分有效。
当然,由于时间太短,彼此的熟悉程度还不够,目前只有最基本的四人小组,更高一级的管理建制还没出现。
也就是说,那两百人,能称为领导的只有小组长,再上面就直接是李永吉以及他的下人李进宝,间缺了几层领导层,不过这只是暂时的,以后肯定会在这个小组的基础上,用军事建制来重新安排。
另外,这些分组看历史小册子的方法,只是针对的是那两百个粗识字的壮丁,对于那些身份是李永吉奴婢,化素质普遍不高的人,则另有安排。
奴婢的年女人跟成年人,由于素质实在太低,他们都被安排成了杂役,平时就是负责洗衣做饭这些事儿。
而那些孩子们,则被李永吉单独安排在一个院子里,也是四人一组,目前由李永吉亲自教导化课,用的就是小学一年级课本,只不过把简体字换成了繁体字,其他都是一样。
总之,不管是不是临时应急,李永吉都秉持一个理念,那就是没有化的手下不是好手下,所以一开始就狠抓手下的教育问题。
现在的这种类似后世小学的组织制度,只不过是个尝试,连个雏形都不算,他打算以后把这种教育机制继续完善,结合实际,再加入军事化管理,从而形成一种军事化教育制度,简称寓教于军,也就是在军事训练过程强制接受李永吉推行的化教育。
在新的形势发生变化之前,这种寓教于军的方针,估计就是李家军,起码是李家军主力的传统了,效果如何还不知道,但想来不会太差,应该比湘军之流要强吧。
由于齐掌柜办事儿效率太高,很快就拿到了团练资格,以至于李永吉搞的这些章程才开始不到五天的时间,由于时间短,一切都显得十分仓促生涩。比如孩子的汉语拼音才刚开始,那些壮丁搞的分组学历史,也只学到了先秦时期,离开入门还差老远呢。
虽然如此,但就李永吉这几天的观察,这批人对目前的生活相当满意,而且也没有出现什么桀骜不驯或者不服从管教的情况,似乎在他们跟李永吉签订了雇佣合同的那一刻起,他们就真真正正的拿自己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