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内经》 (第3/3页)
到了宋元之交,华夏更是遍地腥膻,不知多少经典书册毁于战火之中。即便永乐皇帝修永乐大典,集书八千种,计三亿七千万字,也只是救来了一部分。
这些能被找到的书籍,往往都是常用书。譬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流传极广,是家药铺就能找到,许多对医学感兴趣的读书人家也有保存,所以很容易得到全本。
然而黄帝内经从来不是畅销书。
它首先是道经。
道士们将它视作内丹基础,是了解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经典。然而这书里有太多治病的内容,笔墨纸张又那么昂贵,养生有术的道士何必要抄这些东西?于是他们只抄自己需要的篇章,甚至某些篇章里的段落。
那么作为医经,医生们是不是就抄全了呢?
也未必然。
内经作为医门基石,起源于先秦,成书于西汉。
素问和灵枢里的篇章,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是分开传播的。有的章节内容和题目不符,有的篇章有三四个名字。很多医生得到其中一部分,受益良多,就只抄录传承这几章,不顾其他。
再加上汉末大乱、衣冠南渡、隋唐争霸真正将黄帝内经收集齐全、整理分卷,刊印成册,已经是唐肃宗宝应年间的事了。
内经里文辞古奥,对于唐宋时候的医生而言,更近乎阴阳方士之言,所以并不被唐宋医家广泛推崇。那时候流行的是方书收录经方的书,只看症状然后对症寻方,照方抓药。说白了就是只求其然,而不求其所以然。
到了宋末元末,那些医生逃避战乱的时候,行李有限,是带上方便实用的局方,还是带上看不懂的内经?
这个选择并不困难。
所以等到金元医家们把目光投向伤寒、内经的时候,却发现这书的全本已经很难找到了。
求订阅,求月票!
写完这一章,突然感觉:现在这个时代学医实在太幸福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