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7.尽力打造一个完整、崭新的道教流派体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7.尽力打造一个完整、崭新的道教流派体系 (第3/3页)

民不聊生,【道教追求个人成仙的宗教根祗】,已经无法完全替世俗君王解释世间的灾难苦痛,于是佛教理念“趁虚而入”,很快得到迅猛发展,如星火燎原。)

    (附2:“六山符箓”即“符箓六宗”,分正副各三宗。三正宗为分别秉持纯正的“上清箓”“灵宝箓”“正气箓”,副三宗则相对来源驳杂、多有兼修。)

    【符箓派】开始出现顶替三清派统治天下信徒的苗头,只是此时灵宝派和上清派两败俱伤,一蹶不振,而“道德派正宗”忙于在玄都祖庭站稳脚跟,在抵抗化外天魔的同时,还需要开始压制佛门势力,所以实在无暇大举整顿内部,这在后世符箓诸派的大真人眼中,习惯笑称为“是祖师爷打了个瞌睡,才有了我们这只新饭碗”。

    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道教历史上绝对绕不过去的一位传奇道士,宋茅庐,此人天赋之高,惊世骇俗,传言是千年一遇的“三教至宝身”。宋茅庐当时没有加入任何一个大的道教流派,师从于一位龙首山的普通道士,后者死后,直到宋茅庐在世俗王朝飞黄腾达,才被象征性追赠为“无为普化真人”。精通儒家典籍的宋茅庐在成为真武王朝的国师后,自立门户,创立了明道宗,宗旨为“儒道不分家”“佛道殊途同归”,比前辈真人更前进一步的是,宋茅庐真正意义上开始践行三教合一理论,成为历史上最具有权柄的道士,“手掌四山法箓”。但是当时天下最大的真武王朝,那一代雄才伟略的皇帝,正值青壮却莫名其妙暴毙,加上宋茅庐闭关失败,不知所踪,原本蒸蒸日上的明道宗就此分崩离析。最深远的一个影响就是,原本儒道联手对抗佛家的局面,也随之分解崩溃,史书上称为“释教大昌,佛法东传,势如破竹!”

    真武王朝皇帝当时召见凭借“三才法箓”和“神霄天雷”而名声鹊起的宋茅庐,被赐号“玄教宗师”,授予“道教都提点”,佩金印,与宗藩亲王品秩相同。宋茅庐统领真武王朝道教事务的同时,真武皇帝凭借鼎盛国势、强迫其余三大王朝认可宋茅庐的“国师”以及“道教都提点”身份,名正言顺成为前无古人的“四山宗师”。

    当时宋茅庐身边有四位弟子跟随,其中大弟子葛修真投身行伍,精通外丹,家族逐渐强大,最终成为真武十柱之一,如今也是天下首屈一指的豪阀。宋茅庐最中意的闭关弟子陈观亭,唯一一位“留待阙下”的道士,以“玄教嗣师”(佩银印、位比公卿)的二把手身份,辅佐恩师宋茅庐,并且坐镇京城。但是在一定意义上,正是此人最后葬送了“道术独尊”的机会,真武皇帝和宋茅庐一死一失踪后,陈观亭不但没有帮助明道宗稳住局面,反而任由儒家联手登基继位的年轻真武天子,与佛教一起蚕食道教势力。至于“道法几近宋仙人”的陈观亭,为何在关键时刻选择不作为,一直众说纷纭,始终是如何历史钩沉都无法解释的谜题。

    其余两位弟子,各自创立流派,也都一闪而逝,传承不可考据。

    (附:明道宗的道统,三传至大宗师宁终南之后,彻底解体,归入道德派。)

    【三,道教当下发展概况】

    道德派领衔,与儒释两教对峙。

    道德宗坐镇另一座天下的玄都祖庭,极少露面。

    两大上宗【玉清宗】【大道宗】分别位于中土的甘露王朝,和海外三洲之一的宝瓶洲。下宗各有两个,【宝诰宗】,【真龙宗】,【青华宗】,【玉霄宗】。

    【青华宗】:

    创始于道士齐求真,曾为大麟王朝皇帝召见,赐号“洞微高士”,后又进封为“赞化先生”,经常主持朝廷的醮祭之事,以“通真达灵”名震京师。

    根据青华宗记载,齐求真之后,经王宏真、马德真、宋存真、张洞真、孔敬真、卢至真、薛颐真而传给林灵真。林灵真开东华之教,成为一代真师,以济生度死为己任,常建普度大会。被授为“灵宝通玄弘教法师教门高士”,主持山海观道务,门徒百余人。东华派的斋醮吸取内丹法,以内丹为用符箓之根本。是中土东南沿海一带,势力最大的宗门之一。

    【神霄宗】

    渊源极浅,不属于道教三派,而是一个新兴的鼎盛符箓派。两百年前,后唐道士刘真君,托称得到南极长生大帝传授的仙家雷法,被后唐皇帝召见,很快拜为“太素真人”,又很快升为“凝神殿真君”。麾下徒弟三十余人,一律被封为“金门羽客”和“凝神殿真人”。该派称其符法出自《道藏》所载的“神霄真王”,为【万雷总司】。该派在后唐发展迅猛,如雨后春笋,后唐皇帝下旨天下诸州都要建立神霄玉清长寿宫、以祀神霄大帝。神霄派符法由此传承不绝,衍生出许多支派。

    其内丹法源于南宗一派,强调内炼外用都须以“本性元神”为主,内炼为本,符箓为用。神霄道士坚持“人身小天地、宇宙大天地”,认为雷法中所召摄的雷神将吏,实际上是自身的精气神以及五脏之气。之后受到道德派和儒家的影响,渐渐重视道德实践,守持戒法,忠孝为先。

    之外道门还有诸多流派,勃勃发展。

    有的道派不尚符箓丹鼎,也不“侈谈”神仙,而以清心寡欲、“炼气全神”、识心见性为主。道徒皆出家守戒,住庙清修。有的视符箓斋醮。甚至有的公然扬言要“清正道统,除去三派伪法”,有的专门研究尸解之术,等等。从道教典籍宝诰中,演化出来的“游仙诗”、“步虚词”、“青词”等,几乎泛滥成灾。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