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六里地 (第2/3页)
大门是两扇刷了黑漆的木门,看上去漆挺新,可这着实与那一对石墩不相称,门板也是沟壑纵横,看来颇有年头。这么看下来,似乎就黑漆还算入得了法眼的东西。
抬头望去,匾额高挂“黄泉药铺。”
街里街坊,人来人往:
“熊瞎子,都说了药铺面前石墩长青苔了,你也不给刷洗刷洗……”
然而,往往都是相同的回应:“是蒸还是煮,青苔是阎王送的……”
古镇不大,一条青石长街通到底,全是老式院落。别看六里地规模小,却是方圆四镇八乡赶庙会的地儿,它的名气,八百里内没有哪个裹脚老奶不认得。
六里地的庙会不比关外的“岳州会”,关里的“鄚州庙”,更不比正月的“火星会”,九月的“朝斗会”。
六里地庙会一不作“文”,二不作“武”,单每逢初一、十八、二十五,晋冀各地的药商云集,作的乃是“药”!有着千古药郡的美誉。
庙会之日,远近的邻里乡亲,纷至沓来,熙熙攘攘。挑方卖药的走卒贩夫更是竞相拿出祖传的灵丹妙药,临街叫卖,种类之多,涵盖了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山上长的、土里埋的。诸如紫河车(女人的胎盘)、血余炭(盘发煅烧成炭)、腽肭脐之类稀奇古怪的药材也不在少数,凡世间有“材”用之物,大抵能够在这儿找到其踪迹。
江湖上将药行当的总称为“皮”,又管卖药的这一行叫“挑汉儿的”。卖眼药的叫“挑招汉”;卖咳嗽药的叫“挑顿子汉”;卖膏药的叫“挑驴啃”;卖药糖的叫“挑罕子”;卖牙痛药的叫“挑柴吊汉”;卖大力丸的叫“挑将汉”;卖仁丹的叫“挑粒粒”;卖避瘟散的叫“挑熏子汉”……
这些汉子,在六里地都找得着。到道光年间,更多的药人慕名而来,六里地逐渐成为专营药材的地盘,不管到不到庙会天,成百上千的药铺统统沿街排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