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 毫无还手之力 (第2/3页)
有一发炮弹,补中了被击中冒烟,但是炮塔还在转动的1号车。
根据对日军行军规范的掌握,摩托化行军的第一辆卡车上,绝对有一名中队长,通常站在机枪手旁,一个方便观察的位置,骑兵队列的第一个小队的前几名里,会有一名脖子上挂望远镜的指挥官。中国军人习惯于优先照顾那些排在前列的,带着军刀的,军帽没有屁帘的,蓄着小胡子或者面相老成憨厚的目标,如果第一次开火不确定打死,最好补一枪。
事实上,以上经验完全没错。日军这支坦克部队的一名少尉指挥官正在一号车上,不久前他刚与师团长握过手,发誓要以这里为起点,一路打过怒江。中国军队第一次炮击中唯一命中的炮弹,从单薄的侧面装甲穿透,打死了机枪手兼装填手。于是车长兼炮长的少尉,最先感知到了对手的位置,因为左侧多了一个47毫米的洞,如果他将头凑到这个洞口,就能望见几百米外,炮口冒烟的苏制坦克;而其他未被击中坦克的成员,因为钻在铁罐头里,很难通过炮火声音确认方位。勇猛的车长在机油开始燃烧的当口,没有优先灭火,而是迅速向大致的目标位置转动炮塔。静对静的射击,双方也并非扯平,95式的炮管很短,所以初速不足,而弹道也更加的弯曲,对测距的要求更高。但是诺门槛后日军加强了这方面教育,投入了更多炮弹进行练习,这是较之国军方面的优势。
武士道的精神感召使得少尉发挥出了超人力量,他在将火炮转动到方向上时,同步开始提升仰角。他记得左侧是非常空旷的地带,所以敌人至少在400米外,果然找到目标后,确认敌人更远,他摇动手轮修正仰角,嘴里念念有词祈祷上苍保佑,不是保佑他能在这次战斗中活下来,而是能够击中敌人。这功夫,驾驶员爬到后面开始灭火。
中国坦克先到的第二发炮弹无悬念击穿,并打死了驾驶员,火焰开始蔓延。但是车长如愿打出了他复仇的炮弹。
他的首次射击竟然就命中了,对于这样一门炮绝对不是容易的事情,这是无数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甲等水平。
但是被击中的中国坦克并没有进一步燃烧起来,只见车长骂骂咧咧从炮塔探出头来观察,然后狠狠捶打炮塔,提醒下面炮手转动炮口。看来炮弹没能击穿。日军少尉决定继续装填,反击到死,但是他已经无法从火焰中取出一枚滚烫的炮弹。这功夫,第三枚炮弹击中了这辆坦克侧面,这次引爆了弹药。
苏联同样在诺门槛之后总结了一些教训,他们在T26坦克的前面加强了8毫米的前装甲,这使得这种坦克可以在300米距离内对抗95的薄弱火力,而不是日军以为的500米。而日军综合能力较强的97式坦克,并未出现在缅甸。
眼看三辆日军坦克并摧毁,而中国坦克的正面无法击穿,其余日军坦克不敢恋战,进而倒车退了回去,蒋纬国有些犹豫不决,如果不解决所有日军坦克,以日本人的性格必然会尾随追过来。如果在行军队形中被敌人截住,敌人会从侧后方向,攻击自己最薄弱的装甲,并且自己的队形来不及展开,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