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进阶(三十九) (第2/3页)
之行。”
“既然如此,便可先饮此杯。”徐启明是主人,率先举起了面前的酒碗。
看着足有四两上下的酒碗,陈济恒连忙补充道:“干杯就免了,各自随意吧。”
“随意也行。”无处不在的梁寿笙说:“若有一人饮胜,其他人也不能养鱼。”
莫敌知道这家伙说的意思,自己喝自己酒碗里的酒,多少随意,深浅不论,快慢自知,只是有一点要求,席中有一人把碗中的酒喝完了,其他人也要随之喝完。这样的话,开始喝得慢的,后面那一口酒就大,开始喝得快的,后面那一口相对就少了许多。莫敌不能大口喝酒,只能笨鸟先飞,第一口,便把酒碗喝了下去不少。梁中渡的三花酒果然不错,莫敌喝过安泰源的老三花,是安泰源的老东家贡献出来的陈年老货,据说在普陀山的山洞里存放已达十年之久,似乎也不如面前这碗。
据说,人类还不知酿酒之前,漓江两岸的猿猴便采摘花果酿出了“猿酒”,由此可知,漓江算是酒的发源地之一。桂林自古便瑞露、桂花酒等名酒,瑞露更是有宋一朝的贡酒。唐人宋之问诗云:“始安繁华旧习俗,帐饮倾城沸江曲。”始安郡,桂林在汉代的古称。宋代诗人吕源有诗句:“倚江景物似钱塘,况有万物新醅香”,描述了漓江两岸千家万户酿酒喝的盛况。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书中记载:广右无酒禁,道旁沽白酒,在静江尤盛,十四钱买一大白……
桂林的酿酒作坊把经过三次蒸馏而成的白酒叫三熬酒,三熬酒也称为三花酒。所谓的三花,是酒师用酒花来测酒的度数。酒花是倒酒时的泡沫,有大花、中花、细花之分,以细花为上乘,三花即为细花。 桂林城有大大小小的酿酒作坊80多家,酿造出来的酒从漓江水路销往梧州、广州、港澳和东南亚各地。
桂林最有名的是酒厂是安泰源,只是梁中渡这些酒却不是安泰源的产品。据梁中渡介绍,这些酒来自东镇路口的万祥糟坊,是万祥糟坊的压仓之宝,轻易不会上柜,能够喝到的不是显贵,便是富翁。
莫敌看了梁中渡一眼,明眼人都知道,万祥糟坊把门面租给赤军为办事处,如果说万祥糟坊的老板黄旷达跟他们没有关系,鬼都不会相信。梁中渡能从万祥糟坊弄来好酒,只怕也脱不了干系。面前这个酒,也是喝得一回算一回,想到这里,扬脖喝了一口,酒香顺喉而下,全无一丝阻隔,果然醇厚无比。
一碗四两下肚,才挑起话题,鄂西战局,可有见解。
中渡将军梁寿笙的话让人汗颜:江汉平原水网纵横,没有一支强大的工兵,可谓寸步难行,日军并无机械化工兵,却能如入无人之境,全因第六战区司令部不作为。不要用军需说事,破坏桥梁,破坏公路,可不需要太多的枪支弹药,锄镐而已,不要说连这个东西也没有。至于鄂西战局,如果第六战区司令不是陈诚,如果第六战区代司令不是孙连仲,绝不可能出现这种状况。
这个话无人敢接,记录员也茫然四顾,这种话报到中央,报到军令部,全当放屁。
酒壮怂人胆,梁中渡的话,很快就引起了在座者的共鸣。让莫敌没有想到的是,反响较大的居然是萧兆鹏,这位十六集团军的参谋长,居然从来没有跟日本人正面交过手,他是苏祖馨的旧部,当年苏祖馨出征津浦路南段,他回到龙州任民团总指挥,直到桂南大战结束,他才离开龙州,再次走入军营。由于不了解情况,他不仅对日本人的作战能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