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换防(二十五) (第2/3页)
武器,公元1342年。西班牙军队围攻阿拉伯人所盘踞的阿里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翘起朝向城外。从筒口放入一包*,再放进一个铁球,点燃药捻后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这种被称为 “摩得发”的原始火炮可以说是现代迫击炮的雏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迫击炮可谓大行其道,却没有脱出原始火炮的影子,直到1927年,法国研制的斯托克斯─勃朗特 81mm迫击炮采用了缓冲器,克服了炮身与炮架刚性连接的缺点,才让迫击炮基本具备了现代武器的特点,结构更加完善。
大正十年,公元1921年,日军推出了一款口径50毫米,重量只有2.6公斤的超轻型迫击炮,一面世就成为爆款。公元1929年,八九式掷弹筒的问世,五百米的有效射程,更让掷弹筒成了取代迫击炮成为步兵第一配合火炮。日军在中国战场上,掷弹筒成了正面战场的恶魔,无数的战士丧生在掷弹筒的弹片中。
受岗田教官的影响,莫敌对掷弹筒的重视,远胜其他武器,在他的野补团里,除了刘五魁连有一个专业的手炮排,还在三个主力营各连成立一个手炮班,一旦集中起来,就是一支拥有四十五具掷弹筒的强大部队。
为了防止日军逃窜,欧阳锦一营在上游扼守,钟鼎鼐在下游封口。靳同轩告诉负责江北作战的钟良,如果日军运兵船不向江北停靠,就不要轻举妄动,一旦日军为了躲避来自江南的火力而选择在江边停靠,就趁日军下船混乱,打他一个措手不及,把增援的日军步兵最大限度的留在这里。钟良知道,之所以把刘五魁的拐把子排我马克沁排调到江北,目的就是集中火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吃掉最多的敌人。
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就是等。
并没有让莫敌等多久,日军的配合非常到位,不到二十分钟,东边湖口已经看到火轮顶上冒出的黑烟。四艘火轮鱼贯而入,打头的是一艘炮艇,中间是两艘运兵火轮,最后面是一艘炮艇殿后。舰队的速度不慢,看来,宫田大队发生激战的消息已经传到了舰队,他们的出现至关重要,时间也非常紧迫,早要一分钟可以全盘得胜,迟到一分钟可能全盘皆输。
舰队没有想到,他们到不了目的地,老龙坝是他们的最后一站。
江上出现的情况让莫敌乐了,当先一艘炮艇突然头顶上冒出一阵浓烟,发动机的声音也突然响了许多,然而速度却慢了下来,驾驶炮艇的军士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使劲的推了推油门,发动机的声音又一次狂吼起来,船顶的黑烟也直喷天空,然而,船只却自顾自的停了下来。
紧跟在炮艇后面的运兵船明显降低了速度,但是水面上的船只是没有紧急刹车一说的,只能通过螺旋桨反转来降低速度,不管是正转还是反转,螺旋桨都是在不停的转,就在这反转之下,一张鱼网被吸了进去。
这一次,水底传出了一声巨大的响声,螺旋桨的叶片折断了,运兵船直接在江面上横了过来。
第三艘运兵船停不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