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三章 换防(二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三章 换防(二十) (第2/3页)



    这次面对南来之敌,韦介伯也十分希望能够再现当年英王雄姿,他在给李本一的电报中称,他愿意率414团如钉子般的钉在三河老营,一如当年的吴定规,给大军创造战机。

    李本一不知道三河还有这么辉煌的故事,向龚庆元讨教后才知道,当年湘军不可一世,最大的悲剧就发生在这里。李续宾战死,6000精兵损失殆尽,消息传出,在家丁忧的胡林翼当场呕血晕倒,自责之余,感慨“三河败后,军气已寒,非岁月之间所能复振“。死在三河大战中的不止一个李续宾,战将周宽世、丁锐义、孙守信无一幸免,湖南湘乡“处处招魂,家家怨别“。曾国藩的六弟曾国华也在三河战役中阵亡,曾国藩“哀恸慎膺,减食数日“。而获得三河战役胜利的太平军,连攻克了舒城、桐城、潜山,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不久后被封为“英王“和“忠王“,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中流砥柱。

    李本一对历史不感兴趣,玉林五属的人,对太平军的好感也十分有限,他感兴趣的是陈玉成凭什么战胜李续宾,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龚庆元也算是博通今古,侃侃谈来,如同讲古,把一起行军的政治部主任戴家谨、后勤部主任刘春荣听了个过瘾。综合来看,造成这次大战的原因有四,一是三河一地水田密布,湘军马队铺散不开。二是咸丰帝不明情况,屡次下旨命李续宾与太平军开战。三是双方力量对比太过悬殊,湘军只有6000人马,太平军则多达20余万人。第四是老天相助太平军,降下大雾,严重阻扰了湘军的作战。政治部主任戴家谨不以为然的说,这应该是清政府的借口,六千湘军也许属实,二十万长毛是不可能的,石达开离开天京后,太平天国就很难组织起二十万的大军,更何况是还没有成为英王的陈玉成,更不可能手掌二十万大军。

    李本一没有参与他们对史实的探讨,而是想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说,三河一带水网密布,当年如此,如今更甚。龙舒水,小南河,界河仍然故我,当年陈玉成可以借用,我们同样能用。兵力,双方差不多,我们也有六千人,至于炮,我们的优势还多一些。大雾,这个季节估计不会有,没有也就算了,不再是冷兵器时代,有雾无雾不是太大的问题。我想,我们可以效仿当年的长毛,在这里大战一场。

    龚庆元转了一下念头,对李本一说:“要想打出陈玉成那样的仗,只怕还要借助一个人。”

    “谁?”刚问完,李本一就回过神来,问:“你说的可是莫天纵?”

    龚庆元点点头,能神出鬼没的用兵,他只认可莫敌。李本一叹了口气,说:“我把对付盛桥的任务交给了他,这里就不能再劳烦他了!更何况,没有他,我们也要打仗不是?”

    话是这么说,李本一仍然抱着一丝希望的把电报发给了东绿营的莫敌。

    莫敌接到电报,淡淡一笑,自己离开庐江前往三河没有问题,问题是石重的警卫营不能离开,作为一枚极其重要的棋子,盛桥之战不能离开他们。

    刚刚结束的战前会议,莫敌基本上已经结束了自己在东线的使命,他的作用又一次体现得淋漓尽致,两个方面,一是协调,二是下决心,除了这两点,别的工作都交给了其他人。

    谢骙是员战将,有点头脑,人长得不怎么样,没有武将的勇武,也没有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