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三章 换防(十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三章 换防(十七) (第2/3页)

二话不说,既然招惹炮弹,拆除就是。罗成均得到批准,火速拆除招机引弹的城门楼子和城墙,于是屹立了四百余年的古城遭遇空前劫难,终于到了末日。

    这绝对是乱命!莫敌摇头不已,燕公英明一世,居然也有这样的昏招,也许正是所谓的明知不是计,无奈且为之。叹息道:“桐城一地,自古到今,不乏有识之士,难道就没有人持不同意见吗?”

    莫仲庆摸了摸东作门残余的基石,基石很光滑,这两年,来来往往的行人,把这个地方当成是歇脚的地,基石也就成了临时的座位,坐多了,变成很光滑。从这里东望龙眠河,水汤汤而南去,风除除而东来,再过百年,或者能成为一个凭吊怀古的好地方。莫仲庆调来桐城后,独爱此处,经常在这里留连,这也是把莫敌桐城游的第一站放在这里的原因。他对桐城拆墙很有研究,听莫敌问起,张口便娓娓道来:“有的。据说,当时两派的争论还是很热烈的,大致可以分为保墙派和主拆派,保墙派大多是一些儒生,引经据典,以体国经野为根据,认为拆城有损一方安定祥和。城墙一旦拆除,则政府何以凭借,人民何以瞻依,世家大族何以保障?代表者是一位叫姚思慎的老人,他认为,桐人以为城之险要,不在城而在山。若城西负山求雨顶一带不守,则全城在目,可探囊而取不难也。今留一城,承平时可防盗贼之小乱;若遇大乱,敌我皆不足为要害,有关有无也。”

    莫敌点点头,叹息道:“这种老诚谋国的意见,估计不会有什么作用。”

    “可不是。”莫仲庆说:“主拆派则直接上升到国体的高度,认为城郭是君主时代的产物,如果说城市为文化荟萃之区,那些世家大族,以诗书文物,留遗濡染,把城墙当成他们家的院墙,更有甚者,批评在君主时代,每遇战乱,地方官员都以保全城池为首功,对于城外人民,全然不顾,这是漠视民生。有人还把古城墙称之为城殇,认为中国要发展,要复兴,首先就应该拆掉闭门自守的城墙,迎接四面八方风,因此,拆除桐城城墙是因时势顺时务,适者存而逆者亡。综合起来一句话,城郭不适用民主时代。”

    莫敌哈哈大笑,拆城墙还能拆到这么高的理论高度,难得之极。莫仲庆也笑着指了指断垣残石,说,桐城派两百年的文化,最后就残留这么一些东西,不知道主拆派死后有何面目去见张敦复。莫敌摇摇头说,倦圃老人(张敦复号倦圃)能写出“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回信,能够养育出张廷玉这种儿子,张若霭这种孙子,可见其人不凡。不过,现在的桐城就不一样了,套用一下倦圃翁的诗,六尺巷子今犹在,不见桐国古城墙。

    莫仲庆走前几步,伸手引向左边,莫敌赶了两步,左转一看,正是那条名声在外的六尺巷。

    六尺巷名声虽大,却不经看,长不过百米,宽不过米半,一边是张府,一边是吴府。莫敌看了一眼,对莫仲庆说,当年吴府想多占六尺,未必没有道理。莫仲庆估计也是第一次听人这么说,很有兴趣的问道,天纵兄有何高见?莫敌指着两幅围墙里,说,多得六尺,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小花园,如今国战,寸土必争,礼让三尺,不合今天之国情。莫仲庆大笑,认为莫敌的看法与那些主拆派如出一辙,难怪那位叫姚思慎的老人会被生生气死。

    桐城城内,虽然拆掉了城墙,但是市井仍在,青石板仍然写满了沧桑。

    走出文庙,有人来报,接风晚宴已经准备妥当,县长魏际青大人和周团座在饭馆里等着。莫敌和莫仲庆连忙跟着人走了过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