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战余(五十三) (第2/3页)
谨的介绍下,龚庆元和莫敌对414团团长韦介伯有了粗浅的认识。韦介伯,生于1903年,今年三十八岁,贵州贵阳人,贵阳讲武堂毕业。民国二十四年赤军过境,王家烈势力被薛岳架空,王家烈军残部周芳仁等率领2个团的黔军逃入广西,其中就有担任营长的韦介伯,此后,韦介伯就一直在桂军中生存发展。抗战暴发,韦介伯担任陆军第48军138师412旅824团团长,进入前线,参与了徐州会战、津浦路南段攻防战,在霍山鹿吐石铺,824团全力出战,终获大捷,成就了韦介伯的善战之名。
政治部主任戴家谨补充说,韦介伯身材魁梧,像貌堂堂,一表人材,治军极严,正直无私,敢作敢当。文武双全,下笔千言,口若悬河,能说会道。军营传“天不怕,地不怕,只怕韦介伯讲话。”拉开话匣子,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直说得你脚站麻了为止。
这样的人才,应该不至于在庐江站不下脚跟,莫敌和龚庆元十分不解。
最后,还是李本一的一句话定了调,明天,野补团和刘青龙团第一批到达的两个连,把第一批粮食送到舒城,同时去的,还有师长李本一,副师长崔坚、参谋长龚庆元、军部参谋处主任莫敌。但家庙的留守,由政治部主任戴家谨和后勤部主任刘荣春负责。行军路线是但家庙到万佛湖,电令驻扎在万佛湖的韦介伯部到毛岭板桥对接。在李本一看来,第一批的物资是粮食三万斤,野补团一千人,不带武器,每人负重三十斤,走二十里路,不算艰难。之后的二十公里,则由414团一千多人负责,也不劳累,还能增加略过速度,同时也省下一笔运输费用。
崔坚有点意外的望着李本一,在这两年138师的一惯做法看来,韦介伯的414团是主力团,以作战为主,不参与物资运输的工作。运输物资的工作应该由野补团负责。李本一的命令很明确,野补团把物资送到毛岭后,交给414团,然后返回但家庙,414团负责把物资运回驻地。但是一直不从事这个工作的414团,是否能够承担起这个工作,不好说。
对于414团是否配合,后勤部主任刘荣春几次想开口提醒,看看崔副师长不作声,也选择了沉默。
第二天中午,当行军大队到达板桥时,眼前的景象让李本一火了。
在面前,只有414团的辎重连一百来号人,作为代表前来迎接的是414团的参谋长王显。王显很懂礼貌,一个个敬礼,脸上堆满了笑,却没有想到,新来的师座大人已经怒火攻心。电文上要求414团全团前来,结果只来了一个连,这个连如果赶了几十挂大车来也就算了,一个个空着手,巡山观景一般,看来,他们是没打算靠自己的力量把物资弄回去的了。
李本一压住怒火,问414团参谋长王显:“王参谋长认为你这一个辎重队能够把这三万斤物资运回万佛湖吗?”
王显楞了一下,说:“不是有野补团吗?”
“野补团的防区在霍山,他们没有义务给你们当搬运工。”李本一说:“不是叫你们全团都来吗?怎么就来了一个连,你们确定,一个连能够把这些物资弄回万佛湖?”
王显有点不解,在他看来,野补团就是他们的搬运工,一个不从事作战的野补团,搬运粮草,培养新兵,做点后勤工作,正本当行。
“这是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