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野补(六十) (第3/3页)
南的新四军迅速渡江北上,均被对方以各种理由拒绝,第三战区顾祝同与宣城的项英数次交涉,均无结果。三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上官云相认为,不给滞留在江南的新编第四军保定军校的老同学叶挺一点颜色看看,他们绝对不会放弃眼前的这块地盘。
把赤军赶走之后,如果加强属地的管理,是这段时间安徽省政府最紧迫要解决的问题,看到岳西的兵站制度,李尚认为他已经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很多细节,李尚查根问底,何得贵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唯恐不能让上官满意。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李尚把兵站制度组织成文字,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一大早,交给师长郑沧溶审阅。郑沧溶看完之后,大感兴趣,掏出笔,在文件的最后,添上了自己的大名,告诉李尚,立即派人把这个报告送到立煌,交给李品仙长官手里。
李品和等人陪着郑沧溶等人一路步行,当天从包家走到来榜,一路上,李品和介绍起周边的风光,很是精彩。郑师长一大早递交了一份相当的价值的报告,心情也十分的畅快,路走得轻松,面前的景物也越发怡人,一天的路程很轻松就赶到。让郑师长最为满意的是,江县长把从深沟铺来的挑夫全部打发了回去,在包家本地征集了几百名精壮,以征徭的方式让他们把176师部的装备送到来榜。接下来,再由来榜出人,把物资以接力的方式送到汤池。江县长的工作能力赢得了一个满堂彩,这种接力的方式,不仅行军速度快,还不用考虑挑夫的食宿,可谓省时省力。因为郑沧溶的坚持,本来应该付给挑夫的后两天脚钱一分不少的给了县政府,而县政府又拿出来,作为在汤池的接风洗尘费用。所谓花花轿子人抬人,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政府与师部的融洽,在176师进入的第三天,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岳西你好我好大家好,潜山就大不一样。压着一肚子的气,杨创奇带着部队来到了野人寨。野人寨,又叫野寨,古名谷口,顾名思义,扼制着山谷的门户。谷口改名野寨,缘自宋末刘源兴兵抗元。南宋末,江北大都沦入元蒙手中,至元十二年,元蒙军队进攻安庆,知府范文虎投降,潜山人刘源在天柱山倡议起兵,扎营结寨,从谷口到西关,五里一营,十里一堡,兵马往来,不绝于道。后因叛徒出卖,山寨惨遭攻破,刘源血染沙场。明宣宗朱瞻基,为彰显刘源卫国有功,封其为护地大王,并把他当年建寨起兵之地叫做野寨。此地之所以又叫野人寨,是因为传说古时这里常有野人出没,伤人害畜,某县令用烈酒诱野人入洞,同归于尽,因此而得名。野人寨为一小镇,古为驿道渡口。依山傍水,翠岭连绵,溪谷环绕,碧坞烟霞,曲径通幽。有汉武帝拜岳台遗址和旌驾桥,有三祖名刹、觉寂古塔。钟鼓长鸣,香烟缥缈,山光潭影,小桥人家,如果不是战乱,倒不失为一个游览观光之极佳所在。
此时的杨创奇,既无心于三祖名刹,更无心于应梦井,对“碧坞烟霞昼未开,游人到此尽徘徊。凭谁借问岩前叟,曾托吾皇一梦来”的意境荡然全无,一门心思应对二十里外的梅城敌军。之前,杨创奇在这里设置了前哨,梅城敌军进攻,只要来到这里,前哨可立即通知三十里外的水吼,确保水吼阵地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御敌。现在,这里就是前沿,敌军袭击,说到就到,完全没有缓冲。从现在开始,只怕睡觉也要睁着一只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