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章 安庆(三十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章 安庆(三十九) (第2/3页)

拉住安藤利吉的二十一集团军,不让他们腾出手来支援广西,其次就是要化整为零,把南宁钦州分成两头,专打中间的软肋,所谓铜头铁尾豆腐腰,从钦州到南宁这二百来里运输线,每天都能收拾日军三两个小队。这就足够了,一天一两百,十天一两千,不过是小一年的功夫,这四万日军就能全部收拾。

    不过这就是不是莫敌的工作了!

    因为他得到了一个新工作,这个新工作十分的棘手,安徽省政府和第五战区司令部同时下文,让他出差,去一趟皖东,皖东出了大事!

    三天前,就任第九游击大队少将司令的云应霖从无为发来急电:新四军罗炳辉第五支队跟李本一的第十游击纵队在滁州打起来了!

    新四军第四支队支队长高敬亭被处决后,第四支队分崩离析,徐海东带着原第七团到第九团组成新的第四支队,原属于第四支队的第八团团长周骏鸣政委林恺则带着第八团在肥东待命。

    1939年7月1日,第五支队成立。司令员罗炳辉,政治委员郭述申,副司令员周骏鸣,参谋长赵启民,副参谋长冯文华,政治部主任方毅(后张劲夫),副主任林恺。下辖八、十、十五三个团和一个教导大队。周骏鸣的第八团仍为八团,周兼任团长。挺进团为第十团,团长成钧,挺进团,原称东北流亡抗日挺进队,由在上海抗战失散的东北军抗日官兵八九十人组成的一支抗日武装,后扩展到300多人。 由江北游击纵队第二大队组成的第三游击纵队编为十五周,团长林英坚。

    第五支队成立后,以八团三营为先头部队,按照中央军委会的统一部署,挺进津浦路,进入路东地区。路东地区,地处津浦路以东、高邮湖以西、淮河以南、长江以北。除来安、盱眙两个县城仍有国民党政权之外,其余县市均已沦陷。在经过了长达半年的作战之后,基本上在路东地区占住了脚跟。

    1940年1月,八团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所属的苏皖支队在六合县竹镇会师。两支部队并肩作战,在秦栏镇连续击退由六合、天长出犯之伪军,歼其两个中队;在天长、六合交界处的横山反击日伪军的合击,毙伤日军100余名、伪军200余名,俘虏日军2名。

    对于新四军取得的成绩,安徽省第5行政区督察专员、皖东游击司令、第五战区第10游击纵队司令李本一是乐见其成的。他的态度很简单,只要新四军退往津浦路以东,不在他所管辖的津浦路西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就足够了,偶尔从路西路过也不要紧,只要别闹出事来就行。至于想闹,可以去盱眙、嘉山、仪征、六合一带,闹出什么古怪,那也是八十九军韩得勤的事了。因此对于远道而来的新四军,江苏的韩得勤就不是特别的欢迎。新四军今天打这里,明天打那里,大家早就习惯,江苏的八十九军与南京的绥靖军又没有太多的区别,一不小心,就会误中副车,因此,从新四军进入路东开始,八十九军和新四军的摩擦就不断产生,过了年后,还有了一定程度的升级。

    只是这些都与莫敌无关,倒霉的是,三月初,新四军突击了位于津浦路西的滁州。

    首先,滁州属于路西,其次,滁州是日战区,第三,滁州是明光第十游击纵队的重点保护区。袭击滁州的第八团三营在东进过程中所向披靡,多次得到支队长罗炳辉的表扬,一来二去就把张云逸参谋长的话给忘记了,张云逸曾经不只一次的告诉他们,在皖东,有个一定不能碰的地方,那就是滁州。因为,滁州县的县长黄新农与第十游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