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7章 吃上水了,吃水不忘献图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47章 吃上水了,吃水不忘献图人 (第2/3页)

的茶水!”

    他用水杯舀了已经喝不出茶水味的凉水,咕咕咕就是一大杯。

    陈永康看着他的样子,满怀敬畏。

    出水了。

    这是大喜事。

    工人们迫不及待想要享受来自农民群众的欢呼,派了卡车去接人。

    卡车接了一车又一车,还有更多的人冒着炎炎夏日、靠双腿跋涉好几公里往这边跑!

    老人们下车,看着往外喷涌的地下水,他们激动得老泪纵横,纷纷上前跪在地上,双手捧起清凉的井水贪婪地喝着,任凭水流打湿衣襟。

    孩子们在水花中跳跃、尖叫,有几条狗不知道人群干嘛也跟来了,看到有水它们也往里挤,进去后拼命的喝水。

    李先和工人们满脸油污还没洗掉,看着喷涌的清泉他们咧开嘴一个劲的笑,疲惫的脸上洋溢着巨大的成就感和欣慰。

    钱进给他们拍照片,说道:“明天咱们就是头版头条!”

    “同志们,都摆好架势,明天我送你们上报纸!”

    一群脸上抹了油、混着土的汉子勾肩搭背哈哈笑。

    此时他们是功臣。

    这口井的日出水量有多少还不好说,但满足全公社肯定不是问题。

    可惜它距离各生产大队还有些距离,需要社员们自己来挑水、运水。

    但只要有了水井。

    其他的都不是问题。

    公社领导握着钱进的手使劲摇晃:“俺公社的农民没别的,就是有两膀子力气。”

    “俺没有能耐变出水来,可是只要这个水有了,那领导你们就别管了,俺就是推着小车,一家一户推个水桶,也能把地里庄稼的命给续上!”

    陈永康喊道:“领导,有了水井,俺大队的玉米和保命红薯没问题了。”

    “等红薯出土了,我给你送城里去,你到时候别嫌俺这里的红薯吃多了烧心,你可得使劲吃啊!”

    钱进跟他握手,笑道:“我等那一天,现在我可把你的话记在心里了,你在我这里有一笔账了。”

    陈永康使劲点头。

    打井队换地方。

    然后捷报如同春风,一个接一个地传回指挥部。

    大洼公社那口历经波折的井,在克服流沙后,也成功出水,水量充沛!

    后面去往孟各庄公社的打井分队,严格按照图纸在一条次级水脉的富水区打井,深度仅仅两米,竟然打出了自流井。

    清冽的泉水无需水泵,日夜不停地涌出,村民们自发砌起了蓄水池。

    还有金山沟子公社……

    每一口成功涌水的深井,都如同在旱魃肆虐的版图上钉下了一颗颗坚固的钉子,成为一个区域抗旱救灾的坚强堡垒和希望之源。

    它们不仅提供了救命的水,更极大地提振了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士气。

    这样《海滨市地下水脉分布概略图》的价值在实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它极大地提高了打井的成功率,减少了盲目勘探的浪费。

    虽然设备落后,深度受限,但有了这张“寻宝图”,工人们和技术员们方向明确,斗志昂扬,确实获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钱进本来以为他们可以上海滨日报的头条,结果省里报社甚至国家级报社都来对他们进行采访!

    几天后他们正在开会,郑国栋一把将会议室大门推开,掐着一份报纸兴冲冲的走进来,一巴掌给拍在了桌子上。

    韩兆新正在发言结果被打断想发火,一看是郑国栋进来了,只能把火气压住:“嗨,国栋同志你……”

    “我什么我?”郑国栋脸色一沉,众人莫名其妙。

    然后他又露出新笑容,将报纸打开推给了韩兆新。

    韩兆新看了一眼脸色一变,下意识的指着报纸问:“我们?”

    这次终于轮到了《人民日报》……

    海滨市的抗旱指挥部登上了报纸。

    上面也有钱进的名字,而且他的名字出现了五次,仅次于韩兆新的七次!

    他们的抗旱指挥部能登上《人民日报》,对于各级官员来说这是比挖出水来还要重要的胜利。

    即使钱进这人不那么重视名利,看到自己名字登上了《人民日报》也是震惊。

    张成南还疑惑:“怎么回事?有新华社的同志来采访过?咱们不知道呀。”

    郑国栋兴奋的说:“人家就没让咱知道,因为这次南方抗涝北方抗旱的工作里,不少地方出现了上瞒下欺的情况。”

    “于是关于抗灾工作的报道,上面的同志是先下基层,先眼见为实!”

    然后他拿起报纸随便找了一段读了起来:

    “……在海滨市抗旱救灾工作指挥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打井队的同志们上下一心,用经验、智慧和超乎寻常的毅力,弥补了设备的不足。”

    “图纸上那些模糊的线条和点状区域,在打井工人布满老茧的手中,在钻机日夜不停的轰鸣声中,变成了汩汩流淌的生命之泉……”

    韩兆新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他深吸一口气走到会议室窗前,望着窗外依旧炽热的阳光,但心情却与之前截然不同。

    “这张泛黄的图纸,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凝聚着知识的力量和人民的伟力……”

    “它像一道光,穿透了干旱的阴霾,照亮了自救的道路……”

    “深井的轰鸣,是这片干渴土地最动听的乐章,每一口井的诞生,都在宣告:人,定能胜天!”

    郑国栋一连读了好几段,读的大家伙意气风发,兴高采烈。

    毫不客气的说,接下来全国都知道有海滨市抗旱救灾工作指挥部这么个单位了。

    郑国栋兴致勃勃的说:“各位同志,人家报道上说了,吃水不忘挖井人啊。”

    “咱们这个水是怎么出来的?是各位同志战天斗地给战斗出来的,但也是人家施华盛老同志给咱指路指出来的。”

    “所以我建议,我们不要等了,韩总指挥、钱副指挥,我们今天下班后就抽出时间,一起去拜访施华盛老同志,好不好?”

    一把手发话了,谁敢说不好?

    只有钱进弱弱的发表意见:“其实,宋致远老师也有很大的功劳,是他找到了施华盛老师,思想动员了施华盛老师奉献出这份宝贵的详略图,也是他给我们指挥部送过来的……”

    这种全市一二把手集体慰问可是难得的重要事件,他得帮手下人争取露脸机会。

    一个羊是赶,一群羊也是赶。

    钱进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一把手没别的话,一挥手霸气的说:“好,那把两位老同志都慰问一下。”

    借着这件事,韩兆新向郑国栋汇报了抗旱工作进展。

    随着溶洞引水工程的稳步推进,以及依托那份珍贵的《地下水脉详略图》打成的水井如雨后春笋般在焦渴的大地上涌现,指挥部的压力不是那么大了。

    这点从指挥部里的气氛变化也能看出来。

    虽然电话铃声依旧频繁,文件传递依旧急促,但那份几乎令人窒息的绝望感,已被一种更加务实的忙碌所取代。

    郑国栋一边听汇报一边也感受到了这股变幻的氛围感。

    最后他看着墙上旱情地图上,代表“人畜饮水初步缓解”的蓝色标记点开始连成片,脸上笑容更清晰。

    “同志们,我认为当前来说,这场抗旱战役的转折点已经出现了,就是我们成功的引水和打井工作!”

    郑国栋最后得给指挥部成员鼓劲。

    “但是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大家还是不能麻痹大意啊……”

    最后言归正传:“那什么,钱进同志,关于遵循详略图打水井的工作是你牵的头,情况也是你最熟悉。”

    “那么你安排一下,我们今天下班利用傍晚这个时间过去慰问慰问老同志!”

    傍晚下班,韩兆新、钱进、张成南几位指挥部主要领导陪同郑国栋去慰问有功之士。

    郑国栋和韩兆新乘坐的是一辆半旧的伏尔加轿车,钱进等人都被塞进了一辆挂着帆布篷的212吉普车。

    既然是钱进引路,那自然是先去自己人家里。

    这事不是他自私,想帮宋致远抢功,主要是他没跟施华盛打过交道,还不知道施华盛住在哪里呢。

    宋致远依然住在老房子里,这一带的楼房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红砖筒子楼,墙面斑驳,楼道狭窄。

    特别是如今天气燥热,一进楼道里,混杂着煤烟、饭菜和公共厕所的复杂气味就开始横冲直撞。

    往里走,估计还有人准备晚上睡觉了,于是把马桶准备好了。

    他们没走两步,一个开了盖子的马桶跟咧着嘴的狗似的冲他们喷涂气息。

    钱进有些尴尬的看向郑国栋:“领导,要不然我把宋致远同志叫到外面去吧。”

    郑国栋浑不在意的摆摆手,满脸笑容:“这味道啊,哈哈,你们看看这个马桶,是吧,三人行必有我师,嗯,三个马桶也必有我师。”

    “啊?”张成南愣住了。

    郑国栋笑道:“学习它外放气味,然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嘛。”

    一行人哄堂大笑。

    以前宋致远自己住的是个独门小院,那不是正规楼房,是有人用砖头木头铁皮搭建的违建房。

    钱进知道那种房子冬冷夏热没隐私不好住,便通过居委会协调帮宋致远协调到了一间套一老楼房。

    他熟门熟路地走在前面引路。

    路不好走。

    楼道里光线昏暗,墙壁上贴着褪色的宣传画和“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标语。

    然后墙壁下则堆放着各家各户的蜂窝煤、旧家具和杂物,仅容一人侧身通过。

    钱进敲响了二楼东户的房门。

    门开了,宋致远抱着小闺女出现在门口。

    看到门外站着的几位领导,他明显愣了一下,随即有些局促地搓着手:“国栋领导、兆新领导,各位领导,钱主任,您、您几位怎么来我家了?”

    “快请进,快请进,家里地方小,乱得很……”

    屋子确实不大,一室一厅的结构,加起来也就十五六个平米。

    客厅兼作书房和餐厅,靠墙放着一张老式的折迭圆桌和几把木椅,桌上铺着印有牡丹花的塑料桌布。

    最显眼的是靠窗摆放的一个巨大的、用木板和砖头自制的书架,塞满了各种书籍、资料和瓶瓶罐罐,再加上孩子的婴儿车和婴儿床,全家一半空间没了。

    此外书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