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组织上决定了,就是你了 (第3/3页)
场针对抗击特大蚜虫灾害的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
结果大会召开前夕,ICI方面发来了一份正式公函。
英伦国家气象局提供的公函。
钱进收到以后大概扫了一眼。
东西印刷精美、格式严谨、带有英伦国家气象局的机构徽,很有那么一回事。
但是内容就相当不专业了。
或者是当下气象卫星观测能力和电子计算机运行的大模型水平有限,对中国南北方未来天气的预测并不精准。
这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到了21世纪,天气预测工作依然很困难,以至于用户们看了天气预报往往骂娘,因为有时候天气预报连第二天的内容都不准确。
不要紧。
他修改了公函内容,仿照格式重新印刷了一份。
反正他现在有了金屋,已经可以购买大型机械了。
他直接把电脑和光电印刷机给整了过来,先扫描公函样式再电脑端打印内容,最后用印刷机给彩印出来。
不能说跟英伦国家气象局的官方公函很像,只能说是一模一样。
这份公函的核心内容,是该气象局基于其拥有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数值模型在五月第一个礼拜的最新运算结果。
它耦合了最新太平洋海温异常以及印度洋偶极子演变状态的分析,对北半球东亚夏季气候趋势做出的一个具有预警色彩的情景展望摘录。
钱进对它内容用词中的专业性很满意。
他就模仿了其专业性,将1980年南北方的极端天气情况做了预报。
除了这份公函他还搜集了几份国外气象专业报刊。
很巧,这些报刊里都有关于中国南北方的极端天气预测情况。
而且预测的很准。
这么准确的结果自然不应该出现在这个时代,是钱进先画靶子再开枪搞出来的:
他找了几个关系好的侨胞和宋吉祥帮忙,通过他们花钱给报刊主编走后门,让这些报刊登报了枪手们编撰的内容,主题由他提供,结果由他规定。
连同公函一起,他把几份报刊也给搜集了起来,一起交给了市里的一把手。
一把手找了翻译员来对公函进行翻译,这样一份专业的气象报告就出来了:
【全球气候模式评估通报(1980年第0047号)
区域:东亚地区(重点:中国区域)
时效性:1980年6月至9月
综合多源模型数据研判结论:
1.长江中下游及以南洪涝风险:现有模式集成预测显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预计在夏季(特别是6月中旬至7月下旬)强度偏强、脊线位置显著偏南且持续稳定……
结合可能的弱厄尔尼诺背景对季风环流强度的影响,模式指向该区域降水量有极大概率(概率评估:70%以上)显著超过气候平均值,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持续性、高强度降雨事件……
需高度警惕由此引发区域性乃至流域性洪涝灾害,包括但不限于山洪、城市内涝及主要江河超警戒水位风险……
2.华北及东北干旱与高温风险:模型同时对欧亚大陆中高纬度环流作出显著异常判定……
数值模式集成降水距平预测显示,上述广大区域整个夏季降水量有高概率(概率评估:65%-70%)显著偏低于同期气候态……
需持续监测土壤墒情变化并提前做好农业抗旱减灾预案……
编制与发布机构:英国国家气象局(UK Met Office)
日期:1980年5月8日】
看完这份报告,一把手的心里顿时沉了下去。
翻译员又给翻译了《国际气象通知》、《气象爱好者》、《亚洲天气与环境监测》等报刊里的相关内容。
这些内容指向明确——
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南北方皆有多个地区将发生灾难性极端天气灾难!
初夏的阳光已经开始炙热,透过玻璃窗洒在办公桌上,很快让这些报告变得烫手。
全部翻译报告到手,一把手便紧急向上级单位做了请示,同时召集海滨市内有关领导紧急开会。
其实即使没有报告,有见识的人也已经预感到了即将出现的大旱灾。
或者说,旱灾已经开始显示威力。
时令上来说现在已经入夏了,早在今年的5月5号就是立夏的节气。
往年如今本该是万物勃发、雨水渐丰的时节,但今年海滨的天空却异常晴朗。
四月份好歹还飘过几个雨点子,到了五月份晴空万里、阳光灿烂,那是一点下雨的迹象都看不到。
阳光毫无遮拦地炙烤着大地,连续多日滴雨未落,就连城市里的空气中都弥漫着干燥的尘土味。
钱进早起去开会。
大清早,泰山路两边的法桐叶子便蔫蔫地卷起了边儿,花坛里的花草绿意中透着一股难以掩饰的疲态,只要两天三天不交水,花坛里的土壤表层就出现肉眼可见的龟裂。
路上有人跟他打招呼,便提到了这回事:“钱主任今天这么早上班去?你说邪门不邪门?今年雨水可真少呀,你看看我种的花……”
早起遛弯的老先生连连摇头。
钱进直截了当的说:“今年是旱年,李大爷,节省用水,准备共度灾年吧。”
老先生一愣,然后叹气:“啊?还真是碰到旱年了?哎哟,可别是二十年前那连续三年的灾害!”
二十年前的旱灾,给北方人民留下了恐怖的印象。
老先生记忆尤深。
全城成年人都记忆尤深。
所以这是个优势。
钱进知道一旦政府层面展开全面抗旱,不管城乡哪个地区,都会非常认真对待这个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