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试帖诗 (第2/3页)
过,虽说多下一次场也没什么,可是少年人心浮气躁,爱攀比,还自视甚高,这就是大缺点了。日后就算真考了个进士,做了官,又如何在官场行走?
顾老爹摸出随身带着的烟杆子点上,二郎这是给老二带歪了,自己的儿子,自己知道,老二的心胸有些狭隘,只是人都有自个儿的小心思,以前他看着也无啥大碍。
可自从近两年来,老二越发的偏执,对只想着家里的小宝,也越发看不顺眼,既然两看两相厌,那还不如趁早分家算了,银子是不会少他们一分的,他老了,管不了几年了。
等叶知秋在隔间洗漱完出来,顾诚玉才进入隔间。看着隔间的浴桶,顾诚玉闪身进了空间,在空间里洗了一把澡出来,又和叶知秋多点了一根蜡烛,看起书来。
顾诚玉领着座位号走入了自己的考棚,他的运气很好,一次也没分到过臭号。
将手中的考篮放下,笔墨都铺开,就静等着发考卷了。这第四场称连覆,考得是之前考过的策问、贴经这些,只是又加了试帖诗。
顾诚玉注视着头顶一块的天空,发现天色已经亮了起来,只是看着不像是晴天,看了眼放在考篮边的雨伞。考棚的屋檐较短,若真要下雨,定不能抵挡雨水的入侵,看来得做得快些了。
等试卷发下来,顾诚玉将上面的贴经和策问都先抄在草稿纸上,这样的题是他最拿手的,将答案顺便填上,看起了下面的试帖诗。
试帖诗的格式为五言六韵十二句,共六十字。
诗题为《璧池望秋月》,旁边写有得“璧”字,这就必须引用典故,后再赋诗一首。其实大衍朝的科举模式已经在向四书文的体系靠近,这试帖诗虽没有前世明清时期的八股文要求这么严格,却也是八股文的雏形了。
看到“璧”字,顾诚玉首先想到了《韩非子》中的《和氏》一篇,里面有一句“珠怯再投,璧悲三献”,这个倒是可引为典故。
直到现在,顾诚玉才觉得这首诗是这次科举最难的地方了,试帖诗占得科举得分不是很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