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节、 圣贤之道大洗脑 (第2/3页)
想给自己脸上贴金,老师是圣贤,他就是圣贤弟子 , 战国后期出现诸子百家, 中国的思想是百家争鸣, 汉朝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禁锢汉人的思想, 把圣贤的定义锁在道德的铁窗里打转转, 上马不能保家卫国,下马不能给百姓福祉,说什么替天子守牧一方, 把百姓变成绵羊,任取任求 , 但是在皇帝面前立刻变成拍马迎奉的小人, 攫取高官厚禄的国家蛀虫而已 ”
“那三皇五帝也是后人推崇的” 一个太学生道
“ 不错,后人要评价他是否圣贤, 是看他能不能为百姓谋福祉,为天地开太平, 那晋人王祥卧冰求鲤, 仅仅是为他母亲一人谋福祉, 就是大孝大贤, 那能为百姓谋福祉呢?,为天地开太平呢? 就是大贤大圣, ”
“我看可以这样理解,为天地开太平从小就是我梦想,当年在太学院旁边的小酒店,武都尉就说我写的‘安边御敌十策’是一把为边疆开太平的宝剑,可惜交给一群绵羊的使用只能当作垃圾丢在废纸篓。我当时还不信” 欧阳澈道
“不错, 文武之道,一阴一阳,如果把国家好比是一个人,文人就是国家的阴气, 武人就是国家的阳气, 一个国家让不知兵法的文人、太监领兵就是阴气太重, 参知政事范纯仁曾上奏道:’尚有禁军常日教阅弓弩,斗力太重,比之祖宗旧法,驱率甚严。’, 听说门下侍郎苏辙也有奏折说,既然官兵的饷银比宋神宗时期的低,就应降低禁军日训练强度,让士兵更有积极性。结果呢,到如今, 许多大宋的兵连半石的弓也拉不开 ,大宋的禁军不是劳工就手艺匠人,十五万人马在黄河边, 被金军一顿大鼓就吓跑了 ”武松道
“诸葛亮也是文人,不也是带兵奇材“ 一个太学生立刻反驳
“不错,文人做武职也可以是带兵的行家,但是领兵前首先要熟读兵法,其次要有多年的带兵经验,要做到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