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说明 (第2/3页)
这个师多少人?丁一没有准确的数据。按湘军的实际情况,一个整师应该在10000人左右,这个不是完整的师,因为缺少一个团,估计总人数在8400人左右。这样,就出现主角以一个头等主力师,即红5师,暗地里包围了他们,突然从他们背后袭击,尚且不能全歼该师。注意,这湘敌一个师,无论是战力还是人数,均无法与桂军一个师相比的,但主角的力量却同样很强悍,结果歼强大的桂军全歼,歼稍差的湘敌反而让他们突了围,原因就在于此:一者人数不够,二者没有机缘给敌人以突然性的重创!
红5师打湘敌,与主角打桂军两个师形成鲜明对比。要知道,桂军一个师的力量异常强悍。但全部是吃亏的:按丁一的设计,桂军44师,因为大意,而且是在吃早餐开始集合的时候,突然遭遇炮击,再遭遇机枪火力,这才在一个多小时内被打垮。这个关键就两点:时机,是早上开始集合的时候;火力,是猛烈的炮火。一个营的火炮一次齐射,如果敌人是在集合,一次性可以灭两个团!理论上两次齐射可以将一个师灭掉。这与人强不强悍无关,纯与炮火的威力和选择的时机有关。更何况,这个桂军师已与红34师打了一向了,早有损伤,一个师肯定不满员。而且又先丢掉一个炮兵营,以一个师标准10000人为基数,等主角的部队上场师,桂军这个师估计实有人数为8500人左右。在部队大规模集合的时候,在所有枪弹没有上膛的时候,遭遇史无前例的炮击,损失肯定不小。按丁一的推算,主角的炮兵第一次齐射,这个师估计能打仗的士兵就只余下一半了。要知道,主角的部队接到的命令是把炮弹打光!再配以重火力和两个旅、一个师的猛攻,这个师不完蛋不可能!
c、其时湘江边上的敌人到底如何配置?按丁一掌握的资料,计有如下:1、桂军44师全师约10000人,打红34师。34师最盛时5000余人,但当时已余下约4000人了。估计桂军这个44师也够呛,因为他们是先打红军主力,最后才打红34师的。一个10000人的师,经过这两次大战,到主角的部队上场时,能有8500人很不错了!2、桂军24师两个团,打红六师18团,大约是三打一;3、桂军24师主力另一个独立团,在外围寻歼红军主力,但其时红军主力已经大部过了江,一直没有找到、也一直没有参战。4、桂军另有两个师与红军的另一个后卫红四师接火,在文中丁一设计为暗线。5、湘军刘建绪28集团军一个师,打少共国际师余部。如果是真打,这两个师的力量旗鼓相当,少共国际师是满员师。但当时少共国际师只有一个团的力量留在湘江东岸。以一个团对一个师,打得极为艰苦。如果丁一没弄错的话,湘军这个师的师长就是章亮基,后来的抗日英雄。6、中央军周浑元部一个军,同样是寻找红军主力决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军下辖的一个师的两个团,竟然把红八军团整个军团给打垮了。
d、红军过第四道封锁线时,并不是从一个渡口通过的。而是从数个渡口而过的。这样一来,便有数个后卫部队。比如红34师,比如红4师,比如红5师,比如红6师,比如少共国际师即红15师。这几个师,红一、红三、红五三个军团全有,其中以红三、红五军团为主。而敌人追击时,也各有针对性的打红军,便有些分散。因此,少共国际师被围得时候,湘江边上与他们对打的敌人还真是不太多。真正的历史是,少共国际师当时有一个整团被红八军团败兵给挤了下来,但这支余部后来竟然凭一已之力突围,赶上了主力。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尚能如此而作,有了外援的情况下呢?我想情况更好。可见,刘建绪的湘军28集团军的这个师,在所有部队中,实力可能是最差的。又或者,反衬出少共国际师的实力相当强悍!
四、丁一从来没有说桂军与中央军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