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8章 无法突破的堑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58章 无法突破的堑壕 (第2/3页)

。那里并不是“无人”,而是“无活人”,只有尸体,才能停留在那片土地上。

    最后进攻方投入了超过防守方3倍的兵力攻占了第一道堑壕后。霰弹枪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近战能力,但是进攻方也已经失去了继续向第二道防线进攻的能力了。

    当然。这一切都是演习,大家打的都是空包弹。但是演习导演部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出来的战损比高达1:1.7。

    “如果这是实战,进攻方恐怕还要付出更惨重的代价,甚至连攻占第一道防线都做不到。”约亨拿着望远镜站在一侧的高地上观看了整个演习的过程。

    “铁丝网对阻碍进攻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地雷几本上在炮击全部被清除了,如果进攻方继续炮击。连铁丝网应该都可以一并清扫掉。”站在约亨身边同样拿着望远镜的施利芬说到。

    “增加弹药消耗是可以做到,但是真要是大规模战争,这就是后勤压力了。而且炮击给躲在防御工事里的防守方造成的伤亡极低,这还是导演部尽可能的往大了估计的结果。而且如果防御工事构建的更坚固,比如如果用钢筋混凝土来构建防炮洞和火力读的话。进攻方的炮火准备能起到的作用就十分有限了。”约亨说到。

    约亨所说的情况在1915年以后就成为了一战的常态,往往消耗大量弹药缺无法取得相应战果。

    典型的例子就是凡尔登战役,德国人用重炮对杜奥蒙多村的法军阵地进行了整整两天的炮击,只造成了法军一个机枪火力读被消灭。而且这个机枪火力读居然并不是被德军炮击摧毁的,而是德国人的炮弹打了杜奥蒙多教堂,教堂的钟楼的塔尖掉了下来砸坏的。

    “是的,殿下,因此陆军需要更多更大威力的火炮才能敲开那些乌龟壳,否则这些防线将会成为吞噬士兵生命的无底洞。”施利芬感叹道。

    听了这话约亨想扶额长叹,大炮兵主义当然好,以德国的工业产能也能支撑的起,但是德国的后勤可真的要哭了。

    “但是这样做会增加前线对弹药的需求量,生产输送的压力都很大,而且就算在如此,进攻方如果要付出远高于防守方的代价,付出惨重的战损比的话,对于异常大规模长时间的消耗战来说,进攻方是极为不利的。”

    约亨顿顿了,为了加强自己的说法的严重性,重复了这样一段话:“如果战争爆发,没有人能预见会持续多长时间,也没有人能知道如何结束。先生们,它将会是一场7年战争,它将会是一场30年战争,下一场欧洲战争很可能就像伯罗奔尼撒战争一样持续30年。”

    “毛奇阁下在1892年发表的最后一次会议演讲,至今印象深刻。是啊,长时间的消耗战是不利的,因此绕过敌军防线,打击敌人侧翼和后方,快速取得决定性胜利就很重要了。”施利芬感叹道。

    施利芬计划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