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五国调停 (第2/3页)
自从1892年合并了奥地利以来,德国在对外政策上相当的缓和,没有丝毫的进攻性和扩张性,完全安心于发展自己的殖民地。也没有任何扩张行动。
格莱斯顿认为德国现在正在全力消化奥地利,所以对外政策上采取这样的谁都不得罪的态度。说得好听读叫和事佬,说难听读叫墙头草。
虽然对德国完全消化奥地利后会强大到何种地步,并且是否还会像现在这样人畜无害格莱斯顿没有把握。不过那毕竟是以后的事情,现在德国人这样两边做好人的态度英国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反感和提防。
既然海关控制权保住了,法国人也没人支持了,那么英国卖个面子也不是不可以。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家的谈判效率迅速提高了。
德国和英国反对法国。俄国人和美国人表示沉默,法国人和德国人支持俄国人,英国人和美国人表示沉默,法国人反对德国人,英国人表示支持德国人。俄国人和美国人表示沉默。法国人反对英国人,德国人表示支持英国人,俄国人和美国人表示沉默。
我说,美国人,这里不是未来的联合国,你也不是五大流氓里那个动不动就投弃权票的家伙,给读反应好不,学学那个动不动就投反对票的家伙也好啊。
总之,这种情况一出现,法国人就立刻意识到,自己变成了被人抛弃的小媳妇了,眼看再闹也没好果子吃了,也就乖乖闭嘴了。
而此时远东的战局也发展到了再不管管就要出事了的地步了。
李鸿章在大东沟一战后满世界的寻找战舰,然而此时日清战争情况已经明朗的情况下,智利人再次放了李鸿章鸽子。不过手有着一艘和泉号的日本人可看不上智利人的埃斯美拉达号(三代),也就没有了通过厄瓜多尔转手后得到“第二艘”和泉号的必要了(注1)。
而清国则因为德国政府的扣船行为,从而没有再在德国寻找可购买的战舰,因此原本为巴西建造的800吨级鱼雷炮舰,后来的清政府的飞鹰号驱逐舰依然属于她原本的买家。
和历史上一样,在大东沟2艘战舰沉没,2艘遭到重创的情况,伊东祐亨在黄海海域打起了酱油。不过运气到底是在日本这边的,伊东祐亨希望用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胜利,继续损失军舰的责任他担不起,如果北洋水师发动决死突击冲出来一战,伊东祐亨自己也不能保证再来一次大东沟。
然而北洋水师没有这样做。
1894年11月21日,旅顺陷落,北洋水师逃往威海卫,伊东祐亨没有阻拦。整个辽东半岛落入日军掌握。
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内,不战、不降、不逃,只是在绝望等待命运的审判。英国皇家海军国舰队司令斐利曼特尔在日记写道:“已经不可能有援军了,绝望的北洋舰队究竟在等待什么?”
1895年2月5日,日本海军出动了10艘鱼雷艇,试图偷袭威海卫。在特务的破坏下,原本威海卫有德国承建的防护栅栏有了一个可以让鱼雷艇通过的暗口,在冲入港内的日本第3鱼雷艇队6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