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四十五章 长江铜船洋务之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四十五章 长江铜船洋务之先 (第3/3页)

,而是杨家,大多时候朝廷都是看人不看事儿,杨老三的表现,才是开展洋务的关键。

    杨家老二只是个幌子,杨老三才是关键的人物,杨老三的一言一行,都关系着滇铜和洋务,回过味的林则徐,也只能帮着杨家摸拢朝廷了。

    “这……”

    云南的不少事情,都要安排一下,一个月的时间虽说很长,但杨猛本想着趁机去滇西看一看,林则徐也不一定能强过魏五,跟着他学东西,杨猛觉得是在耽误时间。

    “解铜之事干系重大,有些人有些事儿,你也要提前准备一下的,不然在京师漏了怯,影响的可是滇铜和洋务的大局。”

    这话林则徐是沉着脸说的,有些事儿不想还好,一想起来,轮船抵滇洋务即将开展的喜悦,也被朝廷清流们强大的实力,给压了下去。

    有些人把他林元抚也划作了清流,可是与不是,他林元抚清楚,太平年间清流们可以粉饰太平,动乱年间清流们的作用,误国误民多过拯救危难,那批人虽说读了一辈子的书,但读书济世他们却做得远远不够。

    “知道了!标下告退!”

    见林则徐一脸凝重,再想想魏五的劝告,杨猛也收起了心中的不屑,解铜入京,不仅关系杨家的路子,也关系到二哥的安危,准备的再怎么充分也不为过。

    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杨猛也知道了林老虎的厉害,对于人心的把握,林老虎一点也不次于魏五,但在做事儿上,林则徐的耿直性子,却是他的一个死穴。

    看不过眼,就要开口动手,这也是林老虎不能入住军机的一个原因,难得糊涂才是在大清做官的座右铭。

    林则徐对朝局的分析,与魏五大致相同,但根子里却是截然不同的,魏五看人看利益,林老虎看人看作为,在林老虎的眼里,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如何,不是看他的为人处世,而是看他的功绩。

    身居要职而尸位素餐的,在林则徐看来就是误国误民之人,一个月的时间,杨猛跟着林则徐学了太多的东西,作为老师,林则徐也是个好老师,说的东西深入浅出,大大拔高了杨猛的大局观。

    而杨猛入京,林则徐只给他四个字,那就是嚣张跋扈!

    五艘金灿灿的铜船,十五艘驳船,八百万斤滇铜,一座杨家进贡的铜山,这次滇铜解京的船队,规模很小,但声势不小。

    二十艘船,露在外面的部分全部贴了金箔,单单金箔,就花了八万两银子。船上布满了各色的旗帜,一路鸣炮,二十艘顶上罩着黑烟的船队,大摇大摆的途径沿途各省。

    八百里快马,也在各处宣扬这,运铜金船的事情,自盐津古渡开始,沿江两边的人流就没断过,五艘冒着黑烟的怪船,也给长江和大运河两岸的百姓、官员,带来了震撼。

    五艘金船,轻轻松松驮货八百万斤,这是个不可思议的数量,八百万斤货物,若是换了大帆船,也得一二百艘至多,洋务之利十倍的说法,也在铜船经过的地方,被传的沸沸扬扬。

    五千八百里长江水道,三千五百里运河水道,九千里的绵延航线,没人的地方慢慢行进,有人的地方全速行进,解铜船队,只在白天行船,晚上则是泊在人流密集的地方,为大清的百姓和官员,演示轮船之利。

    一份份奏折从魏芷晴的手里,不断转交到驿马的手中,船经哪些地方一日一报,奏疏全部按照捷报的样式来做。

    八百里加急,带上的不止是杨猛的行船捷报,还有各地官员或贬或褒的奏疏,一时间,长江水道,大运河水道,仿佛成了战场,一摞摞的奏疏,雪片一般发向了京师。

    林则徐数着行船的日子笑了,潘仕成听到铜船的消息也笑了,而望着面前的一摞摞奏疏顶上那一份大红的捷报,道光帝也笑了。

    而拥着魏芷晴的杨猛,站在船上,笑的更是灿烂。(未完待续。。)

    ★百 度 搜 索 云 来 阁,免 费 阅 读 万 本 小 说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