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29 三种人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029 三种人群 (第2/3页)

后面还附上了一些原因分析。

    黄柯拿起来看着,这家报纸上没有什么深奥和生僻的词汇,黄柯读起来不费力,不需要借助词典和翻译。

    这家报纸说,对黄柯以及中国持有好感除了唐人街的华人华侨外,还有一部分曾经在中国工作过的工人和工程师,因为对于这些在大萧条中因为中美贸易协议而来过中国的这部分美国人来说,黄柯的确和他的人民在东方这片土地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同时他们也在中国渡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他们亲眼看到了中国从一个落后的手工农业国开始一步步发展,那里当时汇聚了来自德国、美国的工程师、工人,他们都亲眼见证了那里开采出来的一桶桶石油,修筑的一节节铁轨以及盖起来的一栋栋高楼……毋庸置疑,这些人是对黄柯以及中国都是充满好感的,同时对中日之间的战争对日本持有谴责和反对的态度。

    但这一类人毕竟数量不多,且都是以工人和工程师为主,所以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性很小。

    报纸上接着分析者另外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对黄柯此行持有谨慎和不关心的态度上。对于大多数的美国人来说,他们对东方遥远的中国停留在愚昧落后的认知上,他们对中日之间两个东方国家的战争也漠不关心,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口袋,而这一类人多是社会上的中低层,尽管他们人微言轻,但这一群体数量庞大,是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

    当然,还有的人对黄柯的访问持有欢迎的态度,但对中日战争并没有什么意见,他们认为中日之间的战争可以更好的促进美国产品销量,这一类人以石油大亨、军火头子为主,很显然,这一类人群虽然数量较少,但影响力最大。

    当然报纸上还列举了其他的一些人群的意见,例如反对中国或者反对日本之类的,但代表性不够强,所以就没有做什么分析。

    黄柯在看完这篇文章后将报纸,他眉头紧皱了起来,这次访美主要是为了促成美国对中国的军工合作,使美国断绝对日的援助,如果美国社会如果这篇文章分析的那样,那么此行成功的几率就大大降低了。

    不过尽管内心里有千百个不情愿,但黄柯还是不得不承认,这个报道的分析有一定的可信度。弱国被人欺,不光是要受到日本这样野蛮国家的侵略,还要遭到美国这般国家的质疑,没办法,谁让你是来求人家的呢?

    黄柯叹了口气,对斯大林他还可以加以威逼利诱,毕竟如果中国对日失败会直接影响到苏联的利益,但对于美国,最起码现在的美国,黄柯只有耐心说服或者是等待着有卓越见识的人预见日本将来的企图。

    很可惜,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这也是他为什么昨天要在白宫记者会前说出那样一番话,因为他明白,只有让美国人意识到日本对他们的威胁,他们才会慷慨解囊,支援中国人的对日战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