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一(2)(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卷一(2)(改) (第2/3页)

只当它是民间流行的戏本什么的,没想到竟然是一本启人明智之书,倒让沈祈雨有点意想不到。

    见沈祈雨摇摇头,文仲君有些失望:“唉,这么些年来,竟没能找到一个读过它的人。这般有趣的书,唉……”

    沈祈雨顿觉自己涉猎之窄,于是虚心请教:“文仲君可否讲给我听?”

    果然,文仲君兴致高涨:“这《春情恼》是个戏本,讲的是书生王生和千金小姐顾盈盈……”

    果然还是民间流行的戏本。

    这启的是哪里的智?

    沈祈雨本来是漫不经心地听着,三句里估计只有半句进了耳朵里,但文仲君讲的实在是引人入胜,再加上沈祈雨以前几乎没看过这一类书。因此后来,沈祈雨听出了趣味,听得十分认真,几乎要感动的落下泪来。

    最后文仲君抚掌叹息:“此情悠悠,不可断绝啊!”见沈祈雨面上也是一股惋惜之情,文仲君估计是颇为自豪。

    鬼没有肉身的束缚,不为饥渴所累,因此滔滔不绝地说了这么久,文仲君看起来仍是精神百倍。

    沈祈雨有一个猜想,这启的难道是“情”,于是问:“地府之人没有情感吗?”

    文仲君连思考都不思考:“不是。你瞧我,哈哈。无论是仙、人还是鬼,在情感方面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唉,像我们生来就是鬼的人,没有父母姊妹。地府清一色爷们儿,就一个孟婆,整日把脸埋在斗篷里……说实话,我启这个智算是早的。地府的书不是论道,就是讲法,听些人间的故事,看些人间的书,开眼界呀!”

    文仲君又问:“那你要不要把你的故事讲讲?再给我开开眼。”

    沈祈雨怔了一下,尴尬的笑了笑,怕是说出来又给他启了另一个智。说:“没什么特别的,无非是情仇爱恨。”

    见他不愿意说,文仲君又问:“那你认不认识你的搭档,另一位无常,沈则云。”

    沈祈雨总觉得他知道些什么。

    何止是认识。

    萋萋野草场,皎皎明月夜。多少少年事,湮于尘土中。

    黎平十三年,黎国北,邓州、柳州等五省接连遭受天灾,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这已经是白阳县旱的第三个年头。

    白阳县在邓州的最南端,是个小县,遍地都是农民,几十代里,一个探得上 “富有”的人家都没有。

    朝廷的救济粮面对这一整县的农民是少得可怜,这一年里,没有几家还能撑得下去。

    新的一天,和昨天没什么分别。太阳挂在天上,无情地炙烤着大地,老树还在苦苦支撑,拼了命的给人留下一方阴凉。

    树下聚了一群又一群的人,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什么。不知道说到了什么,树下的声音越来越大,连那聒噪的蝉鸣声都盖了过去。

    年方九岁的沈祈雨牵着父亲的手挤在树下乘凉,听着越来越激烈的讨论。

    “还不迁,再不迁等着干死,等着饿死!”

    “咱们世世代代都住在白阳,饿死也不搬,死了我也好见祖宗。”

    “朝廷不会不管咱们的吧,要不我们再等等,撑一段,说不准啥时候雨就下来了。”

    “出去?去哪?整个邓州都是这个样子。”

    主张出去的那人又说:“去皇城,皇城没旱,住着的都是贵人,就算咱去乞讨,也饿不死。或者,或者咱去南国江国,离得也不远。”

    又有一人附和:“咱们靠天吃饭,但是老天不肯可怜咱们唉……出去,还有一线生机。”

    那人又说:“我死了,无所谓,但我的妻儿,我不舍得啊!”

    有哽咽声传出。

    沈祈雨的父亲摸了摸沈祈雨的头,对着人群说:“走吧,说不准外面真能碰到运气。”

    沈祈雨躲在树荫下,手里捏着一片干黄的叶子,目光顺着地上的裂纹蜿蜒。不过很快,他就发现这个一点也不好玩,那裂纹给人带来一阵心慌,于是他收回了目光,眼睛四处乱瞟,到底也没发现什么好玩的。

    不断地有人离开,或是愤怒,或是急迫。

    沈祈雨站了那么久,也觉得没意思,于是晃了晃父亲的胳膊问:“爹,咱们也回去吧?”

    “乖,走吧。”他的眼里闪过一丝决绝,似乎是下了一个什么决心。

    顶着太阳的炙烤,父子两人总算是回到家了,只是面前这幅景象远比裂成碎片的土地更触目惊心。

    “娘亲,娘亲……”

    父亲一把把房梁上吊着的瘦成纸片娘亲抱下来,但是,沈祈雨带着哭腔的、令父母为之心碎的声音再也不能把自己的娘亲唤醒。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这对父子趴在地上,只知道,这个破败不堪的家,永远失去了一角。

    夜幕来临之前,母亲已经被葬下,没人知道,也没人来送。野外那处荒坟是人最后的家。简陋的墓碑前没有祭品,生前吃不饱饭,死后也仍然要饿着。

    月色皎洁,沈祈雨抬头看着天上那一轮圆月,想起今天好像是五月十五。

    村头已经有一些人在等着,沈祈雨的父亲本就决定带着妻儿出去,找点活路,只是没想到,竟发生这样的事。

    将家里所剩无几的吃食背着,包里也没有几个铜板,虽然这些人衣衫都还算干净。但面黄肌瘦,拖家带口的,活脱脱是逃荒的标配。

    这一群人是往皇城黎都方向去的,还有些人商议着去江国,还有些人准备往东走,去别的州看看。

    不管去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