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 四十四 章 战时贸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 四十四 章 战时贸易 (第3/3页)

,立即调转方向,另找出路,改为上海海运贸易。

    为了慎重起见,蔡长风先派人与山东、苏北的海外贸易商行洽商联络,先摸情况。经军区同意后,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下,蔡长风先选择了一位家住日照并与上海关系较深又兼营运输的跑商进行合作,先行试点,取得成功。

    为了使生意做得稳妥,少出差错,蔡长风与商人还达成了几条口头的君子协定:一是派去随船和做生意的八路军后勤干部不暴露身份,均以老板、小老大、伙计的身份作掩护,但生活起居与老板一起;二是对外一切应酬由老板负责,风险由他承担;三是在经济上保证不叫老板吃亏,货物所占的舱位﹑交税及必要的送礼开销均由两家分担,利润两家均分。

    经军区党委批准,由蔡长风直接领导的滨海军区海上贸易很快就开始了。

    蔡长风分别在石臼所、涛雒镇开设了两家以地方商号为掩护实为军区后勤部的贸易商行,按市价收购花生油、豆油、皮革、花生、红枣以及鱼、虾、蟹、贝干海货等土特产,经筛、选、包装后运往上海出售。

    开始,后勤部不去人,由商人代运代销,试了两次,经济效益不错。

    后来,蔡长风就先后决定由后勤部搞对外贸易较有经验的干部董金梁、邵酿泉、汪滔同志专门随船跑上海负责销售和采购。滨海军区后勤部驻地到上海四百余海里,如果海上天好顺利,平均一个月可跑个来回,资金周转较快,经济效益不错,贸易搞活了,为军区广开财源创出一条新路,改善了处于困境中的部队物资供应。

    由蔡长风直接负责的滨海军区在山东﹑苏北一带的海上贸易,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部队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提供了部分资金和一定的物资基础,特别是解决了在根据地范围内根本无法解决的紧缺物资来源,如医疗器械、药品、通信器材及其他各种极缺的军需、民用物资。

    [连载中,敬请关注...]

    看过此书的网友向你推荐

    本书由 8 0 t x t (3g. 8 0 t x t .com)正版提供,请支持正版

    ..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