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 章 调虎离山 (第2/3页)
可是?光这个打法能行吗?打到多咱算个头儿哩?
宋继柳他们在且战且走的路上,一直琢磨甩掉敌人的脱身之计。他们走着打着想着,走着打着想着,他们想了好长时间,也没想出个好法子来。
怎么办?只好继续边打边撤,且战且走,寻找着甩开敌人的时机。
当他们撤退到一大巷附近时,子弹打光了!
这时候,敌人见宋继柳他们的枪声越来越稀,越来越稀,最后不响了,他们便更加疯狂起来。你看呀,无数颗子弹,日日地叫着,从宋、高二人的头顶上飞过去了,无数颗子弹,噗噜噗噜地响着,钻进宋继柳二人身边砖缝里去了。青砖地被子弹打得冒起朵朵土花,宋继柳二人身边周围的地皮,就象下大雨一样,稀里哗啦。
敌人两头堵截已形成了。
宋继柳和高玉林面对着从两面扑来的敌人,别无他路可走,只好扎进一个大院落。
敌人立刻将村子院落包围起来。他们怕这个好容易被围住的地下工作者跑掉,又设岗,又布哨,里一层,外一层,把个附近几条小巷子围了个水泄不通。然后,又象一股风似地卷进巷子和大院落来,实行了挨家挨户的大搜捕。
不一会儿,这几条街就翻了个过来。
内中的市民,不论男女,也不分老少,全被强盗们赶到附近一个大场里。
只有宋继柳的同志、邵酿泉的恋人——王熙叶,一人例外。
这又是怎么回事儿?事情是这样的:宋继柳和高玉林进院落后,知道自己再也冲不出去,便朝他们的暂住点奔去。真好,他们还没到,就碰上王熙叶。也许有人会说:“太巧了!”按说,也不算什么巧。你想想吧!宋继柳同高玉林正背着枪声从外巷往家奔,王熙叶正迎着枪声从家中往外头上奔,他们半路相遇,这能算什么巧哩?那么,王熙叶为什么迎着枪声跑出家?她要到那枪声大作的巷头上去干什么?
因为她不放心,要到枪声起处去探望战友,并想帮助自已的战友干点什么。哦!这么说,王熙叶已经知道现在正跟敌人交火的是宋继柳或其他同志了?不!她怎么会知道哩?她是完全不知道的!可你要知道,经过几年战火熏陶的王熙叶,已经不再是从前那种楼上小姐式的王熙叶了!
而今,在王熙叶的心目中,战友,不再仅是她单纯的同志了,而是心爱的地下工作者!另外,几年来的地下生活,还使王熙叶这个城市女子有了这样的常识:既然巷头上枪声大作,不是亲人遇硷,便是两军交火!她基于这种认识,便想:“战友遇险需要同志营救,两军交火需要百姓帮助!我怎能安坐家中不问?……”
王熙叶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只要听到附近响起梧声,从来不是躲得远远的,而是迎着枪声赶上去。有一回,一位受了伤的地下党的同志,正准备用最后的一颗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时候,王熙叶一步赶到了,她将那位伤员掩藏在一地下室里,又用那伤员仅有的那颗手榴弹,将追捕的敌人引开。
还有一回,我们几个地下同志,被“七十六号”的特工头子李士群抓捕时交上了火,王熙叶又一步赶到了。她利用城里妇女不易引起敌人注意的便利条件,将我们这几地下工作者的一封联系信件,火速送到了另一地下单位,为一次成功的相救做出了贡献。几年来,被王熙叶营救的地下工作者何止一个两个?王熙叶帮助地下党做的事情又何止一件两件?
因此说,今天宋继柳、高玉林和王熙叶的“相遇”,也算巧,也不算巧。所以说它“也算巧”,是从王熙叶那一方面说的,因为她万没想到的是,她正要去帮助的战友,竟是她的崇拜的宋队长和同志高玉林!大概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吧!现在王熙叶一见到宋继柳,道路是感到有些惊奇!
可宋继柳和高玉林并不咸到惊奇。
尽管这时的王熙叶还挎着一个背包,宋、高二人依然是对这样的“巧遇”,没有丝毫惊奇的感觉。这是因为,锄奸队和地下党是了解他的“同志”的。
二人既了解王熙叶为什么正在迎着枪声跑,他也了解同志的胳膊上为什么还挎着一个大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