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7章 两味鸭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7章 两味鸭肴 (第2/3页)

    杜柱和杜桩拿着炒熟的芝麻去族长家的舂(音冲)臼排队舂芝麻研。

    所谓舂臼,就是一整块大青石中间掏成漏斗状,把要加工的食物放在底部,用一根同样的青石舂锤一下下砸,直到食物碎到想要的程度。

    至于芝麻研,就是把熟芝麻研碎得很细很细,拌上白糖,用来做糯米粑粑的陷。

    族长家的舂臼是个老物件,不仅可以舂芝麻盐,还可以舂断奶小孩吃的米粉,以及一切想要捣碎的食物。

    舂臼经过一代代人的频繁使用,早已四壁顺滑,光亮照人,若仔细闻,还能嗅到各种食物叠加的香味。

    年三十这一天仿佛是约好的,家家都要拼在一处凑热闹。大人说笑,小孩打闹。有心计的妇人还要暗地里相互比较。多的比少的强,黑芝麻比白芝麻好,新芝麻比陈芝麻香。

    杜杰难得在不是饭点的时候,出现在厨房。他正拿着个旧钵子在小炉子上熬浆糊,过会儿要用来贴天钱儿和对联福字。瞧他抿着嘴认真搅拌的劲,竟是和读书写字一样的。

    穿着长袍的三金,把袍角掖在腰带上,费力地和大哥把一袋稻谷和一袋油菜籽抬上了牛车。大金赶着牛车,三金第一次出门去舂米和榨油。

    舂米榨油应是腊月里做的事,但杜家事情接二连三不消停,这事就耽误了,家里也不是等米下锅,不过是图个米满缸油满壶富裕的好兆头。

    舂米和舂芝麻的原理是一样的,不过不是靠人的胳膊用力,而是用脚踩的,然后在一个仓里,用手摇的木扇把米和糠分离开来。

    榨油则是把菜籽装进一个长条的麻布包,码在一个凹槽里,上面放上大小不一的木块,榨油的人不断往这些木块中加塞,直到在凹槽下端沥出黄澄澄的菜籽油来,顺着导流槽流进油桶里。

    舂米和榨油都是体力活,现在是忙季,需要来加工的人参与帮忙。大金的屁股还没彻底好,所以舂米是三金踩的,他虽没做过农活,但毕竟是个三十来岁的人,一时的蛮力还是有的。

    把米油糠渣搬上车,大金又去买了些二踢脚炮仗和挂鞭。回家的时候,三金只觉双腿坠胀,如同灌了铅一般有千斤重。他想起往年这些活都是二哥一人做的,不禁心里钝钝地痛了一下。

    家里早已是油香四溢了,应该说是整个杜家沟都浸在油香里。过了晌午,家家都开始炸圆子了。杜家是魏氏亲自站锅,团圆子。

    很快一个个圆溜溜金灿灿的圆子就在匾子里排起了队。三种圆子按个头大小很好分辨。

    就着油锅,又炸了些面果子,这是一种消闲的小吃,预备着过年给来拜年的小孩子吃。

    油锅里的油不多了,最后炸小毛鱼。昨天最小的鲫鱼和杂鱼,略腌一下,一个个裹上湿面粉,挨个顺锅边溜到锅里,滋滋作响,一会儿就从锅底冒出一个鱼形的面团,魏氏等它们炸得金黄焦脆才捞出来。

    这是可以直接吃的,外脆里嫩,连鱼骨头都是酥的。不要说孩子馋,就是周氏和谢氏都趁婆母不注意,偷吃了好几条,魏氏只当看不见。

    油锅撤了,就要正式烧一年里最重要的一顿饭了。厨房又回到杜梅的手上。

    元宝鱼、红烧鱼、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