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第3/3页)
,只有借助内朝官维系形势,最方便的手段是借助亲信外戚或者宦官维持。
汉元帝初年,“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自宣帝时久典枢机,明习文法。帝即位多疾,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事无大小,因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
宦官掌握尚书台能够令百僚“敬事显”,足见尚书台在中枢政治中的重要。幸好元帝以后宦官的权势得以控制,可是西汉统治者没有亡羊补牢,取代宦官政治的是外戚政治。
汉宣帝以后,大司马这一崇衔逐渐成为实职,权高于丞相,职掌全国政务。
汉成帝改丞相为“大司徒”,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将“大司马”正式列入三公行列。《汉书·王莽传》: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一家“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
这样的局势直接导致臣权发展壮大,直接与皇权对峙,最终王莽代表的臣权篡位,臣权势力达到最高峰。
汉光武帝平定天下,重建汉政权后,革除外戚政治,并改革了宰相制度。
汉光光武帝以“寓刚于柔”的策略,解决了怎样排除功绩显赫、虎视眈眈的重臣对皇权构成威胁这一难题,善待功臣,但绝不允许功臣干政,同时又限制外戚坐大。
光武帝稳定形势后,在行政制度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削夺“无所不统”的三公职权,以尚书台处理原属三公的日常政务,对三公外示尊崇,内夺其实权。
三公本有“调理阴阳”的职责,现在则拿这一职责使三公因天时不利主动引咎逊退。
东汉的胡广就这样反反复复做遍三公,却毫无建树,三公当职不当事,权力逐渐转移到尚书台。
尚书左、右仆射、司隶校尉三独坐,成了实际上的行政负责人。
汉光武帝恐怕始料不及的是:他善待功臣使豪强坐大最终导致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削夺臣权所未及的是他的后代除明、章二帝外,都为短寿、庸碌之辈。
章帝死后,外戚窦氏即登台执政,而年幼的皇帝又看不惯外戚的张扬跋扈,便联合宦官诛杀外戚,如此便轮到宦官专权,到了王朝后期,外朝与内朝矛盾激化,最终宦官控制政权,发动“党锢之祸”,结果使王朝中央政治不可收拾。
汉末,曹操“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以自己为丞相。扩展文武百官的权利,与汉帝刘协代表的皇权开始对峙,在这场对峙中,由于自己掌握了军权,同时外部环境乱世又极为关键,臣权数次完胜皇权。
赤壁之战前,孔子的直系后代孔融,殊死一搏,严厉呵斥曹操代表的臣权,并且竭力阻止曹操南下平刘灭孙,防止臣权再度扩大,只是无力回天,曹操自己当然大怒,灭孔融满门,孔子直系后代因此断绝,汉朝最后一个忠臣的死去代表了皇权彻底无翻身的机会。
如今司马氏代表的臣权已经开始逐步蚕食这皇权了。
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代表了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