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却上心头 (第2/3页)
。
语文老师说下午上课精神不够集中,就给我们放了《百家讲坛》,康震讲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号称易安居士。
看了一节课,第二节课,语文老师诗兴大发,就开始诗句接龙。
班里的同学偷偷在书墙下面开启了手机。
语文老师向来不会下站台,似乎在效仿百家讲坛里的讲师,只顾自己讲,不顾学生究竟把知识吸收进去没有。
她还给我们班上划分了小组,诗句接龙就是小组之间的抢分比赛,分数低的后五个小组请分数高的前五个小组吃零食,一般都是每个组交十块钱给对应的组,由组长去买组员想吃的零食。
众人周知,班里的第一二名小组永居其位,一个是语文课代表所在的组,另一个就是我所在的组,我的语文功底比较好,每每上语文课,我们组的成员都显得异常激动。
另外,有两个小组,组员基本都是对语文无感,正好这两个组的组员都是班里的土豪,所以他们都是花钱避灾。
“林鹿,看你的了!”组员这一下就锤我的后背了。
我挺直背,聚精会神地听语文老师发言。
语文老师抿了口茶水,咂咂嘴,念道:“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我嗖地一下就站了起来。(来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还在手机输入汉字的同学均给了我一个这样的表情——-。-
啪啪。
组员用尽全力地鼓掌。
语文课代表幽幽地看了我一眼。
语文老师抿嘴一笑,继续道:“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这句既不是我,也不是课代表,而是温嘉欣接的。(来自李清照另一首《如梦令》)
温嘉欣文学功底也很强,但是她对诗词方面不擅长,倒是阅读方面很强悍,只要看了一本书,她就有很多很多的感触,仿佛跟着书中的人物活了一世那样。
难怪,我总觉得她样子看起来像是十七岁,内心早就饱经沧桑了。
温嘉欣向来比较尖锐,她不喜欢被动,所以她趁着语文老师还没开口,就抢先开口:“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又站了起来,接着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一首来自李清照的《醉花阴》,后一首来自李清照的《一剪梅》)
语文老师慌忙接起:“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站着的温嘉欣莫名地发起了呆。
语文老师看大家都没再抢话,便得意满满地再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首《声声慢》属于语文书要背诵的范畴,因而班上的人异口同声地吟诵:“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
说好的诗句接龙,还是变成了全部人一起在背古诗,老师的套路,是学生永远猜不到的。
我看了看还在发呆的温嘉欣,她机械地跟着别人在念诗,但从她的眼神可看出,她的心思完全不在这里。
“林鹿,你别发愣,赶紧回答问题啊!”背后的组员又锤了下我的后背。
我立即回神。
由于童乐乐不在,我只好小声问锤我的组员:“刚才她问了什么?”
“李清照她老公是谁!”
“赵明诚。”语文课代表率先回答了问题。
组员颓败地唉声。
其实刚才那个问题只要是上一节课看了《百家讲台》的人都能回答得上来。
“李清照和赵明诚一起创作了哪本著作?”
“《金石录》!”老哈举手发言。
老哈就是两个土豪组里的其中一组的组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