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一章:溥荣访邻(3)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十一章:溥荣访邻(3) (第3/3页)

实,在石伟兄弟的眼中,这不仅是古板,简直就是一种迂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对父亲的举止不屑一顾,甚至把他视为仕途上的障碍。

    是的,父亲很注重自己的人品,可人品到底是什么呢?在朝廷上,哪个走上高位的大臣像他那样呢?石伟望着石庆消失在假山背后的身影,在心里想。

    他同样也很担心,石庆的那个办法究竟能有几成把握。

    ……

    朝廷雷厉风行的改制,犹如城下的秦汉河水,在李纬、赵云、霍信和王绾等人的推动下,波浪迭起地向前推进了。

    首先是还田于民的政策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但也引发了豪族和贵胄的不满。王绾是这一政策的积极响应者,尽管他辅佐的地方君主放荡不羁,骄奢好勇,但他还是凭借着自己丰厚的学养和人格魅力,说服地方君主把一部分公田退还给了百姓。接着是罢养苑马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效,据从西关洛阳回来的朝臣说,霍勇的几个儿子慑于皇上的威严,缩小了他们父王生前扩建的苑林,把土地分给周围的百姓。那些苑马,在太尉府的督促下,全部集中到长郡,用来作为训练骑兵的战马。

    令霍武十令高兴的是,在诸王送来的苑马中,以鲁王的为最多。从这一点上说,他倒是很称道王兴对鲁王的影响。在王兴八十寿诞的那天,他还特地题了“寿比南山”的匾额让洪森送了过去。

    其次是国内形成了治儒的风气,那些期望子孙成就大业的长辈们纷纷丢弃了黄老之说,而为自己的孩子请了儒者授课。

    “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琅琅书声从长郡一直飘荡到每一个郡国。这一切都使兴建儒校成为一件迫在眉睫而又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与此同时,大明堂——独尊儒学的标志性建筑,在七月雨季到来之前,已巍然矗立在长郡的朝阳门外。

    按照皇室旧规,每年夏至一过,皇上都要到长郡外的雍州泉宫去避暑,但霍武在登基的第二年破例没有移驾,而是去了万军营。在观看了骑兵的演练后,他很是欣喜。与去年秋天阅兵时相比,军队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长途奔袭和射箭的技艺,丝毫不逊色于大匈西关骁将。

    霍武觉得这样下去,进击大匈西关指日可待。

    唯一让他感到遗憾的是,溥荣的队伍至今没有传来消息。每当日暮时刻,他的心便会驾着万里云彩,飞到遥远的西方,望着西沉的太阳,在心里呼唤着溥荣的名字……

    当然,每五天他都要依制与母亲一起,到太和宫去向太皇太后请安。他免不了还要拣些无关大碍的事情向太皇太后请示。太皇太后对孙儿的请安表示了欢心和愉悦,她总是选择鼓励的话语来活跃这五天才有一次的气氛。一般的情况下,皇上总会与皇后一起去,老人家拉着他们的手,祝福他们夫妻恩爱,早生太子。

    霍武渐渐觉得,老人家并不似他想象的那样偏执和食古不化。只有李甜隐约地感到这种平静的气氛背后似乎隐藏着什么。难道太皇太后真的从此要颐养天年了么?真的对朝政没了兴趣么?

    这种事情是不可乱加猜测的。她只有不断地提醒霍武处事一定要谨慎,万不可疏忽大意。但霍武不这样看,他很乐观,甚至觉得母后有些多虑,他依然一如既往地专心致志地推进自己的事业。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