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章:独尊儒,议国是(1)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章:独尊儒,议国是(1) (第2/3页)

,他虽对皇上与太皇太后的关系有所耳闻,却也摸不清底细。他不像王绾身处朝廷中枢,可这里只有他们两人,沉默又觉得不妥,于是像自说自话道:“过了年皇上就十七岁了,太皇太后大概不会过多地干涉吧?”

    “你可不要小看太皇太后,刚帝在世时,都对她唯命是从,何况皇上呢?最主要的是太皇太后不是一个人,在她的周围还围着一批固守无为而治学说的人。不知大人注意到没有,对皇上的这次策问,有一个人一直沉默着。”

    “谁?”

    “万石之君花兴的儿子花荣。这花兴以崇尚无为而治学说而颇得太皇太后的青睐,刚帝做太子时,他曾是太傅。他的六个儿子现在也都是两千石的秩禄,故而他有万石君之美誉。他们不甘心被排除在中枢之外,必然要找太皇太后的。”

    刘海倒吸一口冷气:“大人这样一说,在下倒真有了印象。记得那天在司马门外,他就曾放言,说刚帝遵循的纲纪要丢了。原来他……”

    “所以!大明堂一事必得有分量的人来主持。这次皇上狩猎回来,我就要奏明皇上,请我的老师章远出山,只有他才能与万石君抗礼。”

    “只是不知道大人的这位老师春秋几何?”

    “与花兴相差无几。”

    “哦,令师春秋已高。皇上眼下可是看重年轻人。”

    王绾道:“话虽如此说,可没有他出面,恐怕无人能与花兴抗衡。”

    “也是!我们都太年轻,分量不够。”

    长郡安陵这地方,有着许多解释不清的机缘。正当王绾他们议论着花兴父子时,就见东边过来一辆马车,车上的人竟是花荣。

    虽然是各怀心思,但在这种场合,同僚们总是彬彬有礼地掩盖着内心世界。相互问候后,花荣绕着大明堂的堂址转了一圈,然后回到他们说话的地方,似乎很意外地问道:“烦劳两位大人赐教,这里是在干什么呢?”

    “难道大人不知,这是奉诏选下的大明堂堂址啊!”刘海直言道,他认为皇上决定的事情,没有必要吞吞吐吐。

    王绾已经听出来了,花荣这是明知故问。他虽然信守无为而治之学说,但也不至于连明堂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

    花荣点了点头,好似大悟道:“噢!是这么回事啊!恕下官浅陋无知。不过……我朝自太皇太祖以来,一直遵循无为而治而之说,而大明堂却是儒术的礼教之所啊!”

    “这……”王绾捻着美髯正要回答。

    花荣抢道:“这事太皇太后知道么?”

    刘海惊异王绾的预见,忙接过话茬道:“皇上会禀告太皇太后的。”

    花荣诡秘地笑了笑:“呵呵!是这样啊!呵呵……”

    “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呵呵……呵呵……”花荣继续笑着,一只脚早已登上了车驾,然后慢慢离去了。

    两人对花荣的忽然到来感到不解。

    “花荣在此时突然出现,总让人感到蹊跷。”

    看王绾心事重重,刘海宽心道:“也许是碰巧,大人不必放在心上。”

    “但愿不要起什么风波。”王绾望着花荣的车驾越走越远,讷讷自语道。

    华硕为霍武精心安排的狩猎在赵云离开长郡的第二天就成行了。

    浩浩荡荡的队伍出了司马门,然后转头向西,走上了通往鹿苑的驰道。

    数百名担任禁卫的羽林卫骑兵,分为前、中、后三队,在中尉张欧的率领下缓缓而行。

    紧随在骑兵之后的,是数十面旌旗和多辆鼓车。震天的鼓声在离开长郡安陵城许久之后,才渐渐地平息下来,太尉李纬的车驾就走在这支队伍的后面。

    他从中大夫开始,就很少涉足军事,但今天是皇上的首次狩猎,他也不得不披上沉重的甲胄。他十分不习惯戎装裹身,却又不得不挺直身体,摆出军中统帅的架势。他不明白,为什么当初周至宁愿做太尉也不愿做宰相。

    穿上这东西,实在是不堪重负!李纬在心里想。其实,远比甲胄沉重的,还有他的心境。

    这些日子他频频出入长乐宫,本来是瞅着宰相的宝位。可是,霍武却把宰相的职位给了霍信,这让他心中很不平衡,为此他还找到太后发了一通脾气。李甜意外平静地听完了他的不满,又以女人的聪慧平息了他的怨愤。

    李甜告诉他,说霍信曾平定七国联乱,又曾经做过刚帝的十年太傅,还是太皇太后的侄儿。更重要的,他既精通律法,又懂军务,门下千客,素来得到朝廷的拥戴。而你此前只是一个中大夫,真正的仕途才刚刚开始,就算现在做了宰相,又有几人心服呢?太尉怎么了?太尉也是位例三公的重臣,一样参与军国大事,还可以得个让贤的美名,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话说到这个份上,他只有听从太后的劝告,但是他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丞相一职的觊觎。他认为霍信太刚直了,直了就容易折断。想到这,李纬脸上浮现出自信的微笑。

    “禀太尉,前面就要进入鹿苑了!”张欧勒住马头站在李纬的车外大声说道。

    “速去禀告皇上!”

    “诺!”

    霍信今天享受到了回长郡以来的最高待遇,他以“骖乘”的身份与霍武同坐在一起,而华硕则以护驾的身份骑马跟在车旁。

    “宰相对前日的策问如何看呢?”

    “皇上圣明,前日的策问,聚天下英才于长郡,凝贤良智慧于朝纲,此乃我大吴中兴之举!臣只是不解,皇上既然以赵云最为杰出,为何不留他在长郡,以备大用?而那个略逊一筹的刘海,反倒被擢升为中大夫呢?还有王绾,怎么做了位列三公的御史大夫?”

    霍武犀利的目光朝车外望了望道:“朕至今仍然以为,在策问中,赵云以理论深刻,言辞严谨,思虑缜密而居于贤良之首。特别是他提出的‘春秋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以为‘诸不在六艺五经、上古教书之道,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的策对,不但与霍信的谏言相契,而且切中了我朝时弊。”

    霍信很吃惊,策问过去了这么久,皇上对那些洋洋洒洒的文字却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他不由得在心里感叹。

    霍武顿了顿,把重点转移到对赵云的任用上来:“可宰相没有看出他的书生气么?他竟要朕以古准今。按他的说法,凡是失于古之道者,就是违背了天理。这不是要朕对旧制不能有任何的变革么?这样的书生,只能用其策而不能用其人。朕之所以要他做雍州王相,就是要他到郡国去历练历练,好让他少些书生气。”

    那么王绾和刘海呢?

    “他们就不同了。他们策对虽不及赵云,但却懂得经世致用的道理。他们能够从朕最关心的现实切入。譬如王绾,他策对中所言的设大明堂和皇上独立主政的议论,都是朕眼下思考的问题。他作为御史大夫,一定能够辅助朕推进尊儒的。”

    “皇上圣明!”霍武的一番话说得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