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诸葛亮为兵败狡辩 (第2/3页)
人发议论的说我这样做错了,不是上策。如今曹贼正在西方显示出疲困,又在东方竭力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趁敌军疲劳时而攻他。我认为现在正是进兵北伐的时候了。
诸葛亮就在文章的开头讲他北伐是受到刘备的委托,并不是他诸葛亮自己想要干的。诸葛理由是很有力的。而且这个委托是很有可信的。因为刘备在遗诏里就是指定诸葛亮做托孤大臣的第一人选。既然他诸葛亮是的哥托孤大臣,那么就有刘备托他要完成北伐统一中原的大业的事了。刘备已死了。没办法对证了。反正刘备生前跟诸葛亮是很亲密的,诸葛亮现在讲有刘备曾委托他北伐的事,就有此事。谁反对北伐。谁就是反对先帝刘备的了。这样的一上纲上线,谁还敢反对北伐的呢?谁要是反对的话。那么就是反对先帝刘备的了,就要治他的罪!
写了这样的两段文字。诸葛亮又要想写他前次北伐失败的原因。但是,他转想,不能写他自己失败的原因,写了就是承认自己没有军事的才能。他想到人们常说“胜败仍是兵家常事” 的话。于是他就要将他的失败并不是天下的第一人,曾有先人失败过很多的。于是他就一一例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他的失败是情有可原的。想到这一点,诸葛亮又写了四点理由;
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高祖的英明就像天上的日月一样,谋臣们的智谋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之后才得到安定的,现在陛下的韶华赶不上高祖,谋臣又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疑问满腹,难题塞满胸中;因此他们就今年不战,次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做得强大起来,逐渐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慧计谋,胜过世上所有的人,他用起兵犹如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受困于南阳,历险境在乌巢,遭到危险于祁连山上,被逼困在黎阳,在北山几乎失败,差一点在潼关被杀死,后来他的表面上才稳定了一段时间。何况我的才学浅薄,就想要我不经历危险而安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攻下,四次渡过巢湖没有成功,任用李服,李服又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夏侯渊又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曹操是个很有才能的人,曹操他还有这有那的失误,何况我才庸低下,怎么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诸葛亮写了他可以失败的理由之后,他还觉得他应该再说,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