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8章 有多少要多少 (第2/3页)
来,有市场就少不了供货商,得知大清国皇帝喜爱痕都斯坦玉,当时的克什米尔、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部迅速反应,为大清国进贡了一大批的玉器,自此,痕都斯坦玉器引入中原,并且在乾隆年间流行开来。
供求关系使得市场得以调节,但是因为痕都斯坦玉确实很实用,一直从痕都斯坦引进玉器成品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爱玉成痴的乾隆帝对其极为激赏,不但大批纳贡,更命清宫造办处临摩仿制,于是第二种痕都斯坦玉应运而生,那就是宫内的工匠根据痕都斯坦流入的痕都斯坦玉仿制同类玉器。
这类玉器与正宗的痕都斯坦玉有些微不同,在历史上被称之为西番作。
不过不管是正宗的痕都斯坦玉,还是西番作,都属于痕都斯坦玉的真品,是真正的老东西。
只是,痕都斯坦式“西番作”玉器虽然精巧无比,但极耗工时和玉料,使用起来又极易毁损,至乾隆晚期便停止了制作,如今遗存下来的并不多,因而极为珍贵。
流传到现在,市面上痕都斯坦玉已经不多见了,能出现特别是能成套出现的痕都斯坦玉物件,都是价值连城的好宝贝。
“痕都斯坦玉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薄,这种玉器采用的是水磨技术,能把胎体磨到近乎透明的薄度,这一点跟当时华夏国的其他派系玉器雕琢法截然不同,在当时,华夏国内的玉雕匠人制作玉器,主要还是将就质地和品相,对玉质和雕工的要求很高,但很少有琢玉大师会把玉器雕得那么薄。”
听到霍思宁这话,艺道馆老板脸上的笑容顿时堆成了一朵花,洋洋自得道:“对,我喜欢这套玉器茶具,就是因为它很薄,看起来非常精致漂亮。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薄的玉器,就像玻璃一样,只看第一眼我就喜欢上了。”
那老板指着眼前博物架上的那套玉器,看起来很是骄傲得意。
霍思宁却是轻轻摇了摇头,她只说了这是痕都斯坦玉的特征,却没有认可过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