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dai同人志之光绪之治 (第2/3页)
农民。
为了推行新法,田正宏在次谋会议提出要求,并得到大家的支持,还从何新那里要来了一个预备师组成了专门的帝国农业jing察(后来在光绪二十年纳入帝国jing察总署,改名为农业公署,和廉政公署共同获得“帝国保民署”的美誉)。新法不出所料地遭到了抵制,但是几个月内在农业jing察将各地几百之多的“恶霸”(其中不乏身为皇亲国戚者)举行公审,执行了枪决以后,在“霸府”的刺刀下被强制推行。纳入编户统计的地主们半数依法降低了税收,小部分的尤其是大地主出卖了土地,剩下的以及大部分土地的新买主,则感到1/3的地租利润空间不大,不再将土地出租给佃户,而是雇用长工自行组织农业生产。帝国的佃户家庭人口从光绪十八年chun天新法推行前的一亿到光绪二十一年公历新年锐减到大约三千万,同期的农业长期雇工家庭的人口数量则从有一千余万大幅成长为一亿三千万。农业经济结构得到大幅调整。全国田赋收入除新法推行的光绪十八年小幅下降外,光绪十九年即得到恢复。
光绪二十年,因夏天少雨,夏粮、早稻小幅歉收,但是秋粮取得二十年罕有的大丰收,当年粮食总产比历史最高的同治七年还要高5%。漕运的粮船络绎不绝,粮食堆满了帝国的粮仓和军库。棉花在光绪十八年当年是丰年,十九年天气上属于歉收,但是总产却因为新法有效推行依然上升;光绪二十年(同样是因为天旱)黄淮一带棉花大丰收,这是帝国棉花收购制度推行的次年,因为前一年收购量不大,缺乏准备,许多县的棉花竟然只能临时堆积到县衙大堂(虽然光绪十九年县衙改称县zhèng fu,县令改称县长,但是县长大人们处理的工作暂时还没有明显的变化。县zhèng fu大院仍然被习惯的称为“县衙大堂”)。
工商大臣牛金在执政后,推行币制改革,得到海军大臣张之洞的大力支持。光绪十八年,牛金设立帝国铸币局,废除了各地jiān商铸造的所谓“鹅眼小钱”、各地流通的各sè铜钱以及咸丰年间铸造民间不爱使用的当十以上,重量却相同的“大”钱。同年八月,从美国汉立克纳普厂进口的刻字铜模等设备到货,他在采用光绪重宝当十钱,光绪通宝小制钱的基础上,又铸造发行了按照币值大小不一的光绪当五钱和光绪五十钱两种制钱。光绪十九年,帝国铜元“光绪元宝”开始流通,正面为“光绪元宝”四个汉字,中间没有方孔,而有“一百”两个满文字体,下面靠近外部有“帝国造币局,每百文换一元”字样,背面是蟠龙花纹,下面近处廓有英文字样。二元以上开始发行宝钞(纸币),采用二、五、十币制,一直到千元大钞,共有九种,以一龙至九龙为图案(次阁部曾经提请按照国际通例以皇帝头像作为硬币和钞票的图案,庭议时遭到古旧派异常激烈的反对,甚至有大臣奏请以“大不敬”罪处决提案者,虽被光绪当庭驳回,但这个提案也就不了了之了),上面有汉、满、蒙、藏四语书写的“帝国zhong yāng银行”字样、汉字及阿拉伯的数字币值,汉字“帝国铸币局”+年号+“监制”小字等,被俗称为“龙币”。
银两不再作为税负单位,银两和铜钱兑换的官价(一两兑一千二百官钱)被废除,银价实行zi you波动后,广大老百姓对于用铜钱而不再用银两普遍十分高兴,因为这就少了一道纳税时银铜兑换的盘剥之苦;加上同期农业丰收,铜钱价值很快超过了同重的铜价,而生银价格从光绪十七年的每两一千二百五十文(官钱)/一千六百文(地方铜币),下跌到九元(九百文)。帝国的币制改革在遭遇有限的抵制之后,比较顺利地完成了。
与此同时,帝国建立了帝国zhong yāng银行,通过《银行法》对各地的钱庄业务进行了规范,让其逐渐银行话,开始通过调节准备金率和再存款率管理宏观经济,并成立了帝国农业银行、帝国投资银行两大政策银行。国内农业半年期贷款利率从大约150%/半年大幅下降到7.2%/半年,工商业贷款利率从70%-80%/年也大幅下降到10.8 %/年。帝国的工商业随着国内高利贷的消亡和利率的大幅下降蓬勃发展。
在此期间,牛金会同田政宏制定了雄心勃勃的《三十年帝国水利规划方案》(根据这个方案,黄河、淮河的小型水电工程先后在光绪二十年和光绪二十三年开始动工)。牛金和田政宏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