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划时代的战列舰——中华帝国北岳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划时代的战列舰——中华帝国北岳级 (第3/3页)

种方式,小口径主炮用于进攻。虽然该副炮宣称口径是150毫米,但实际口径为149.1毫米,发shè45.3公斤穿甲弹,最大shè程19400米,shè速4~5发/分钟。

    为了在海战中抵御鱼雷艇等小型战斗舰艇的袭击,拿sāo级还安装了16门88毫米炮,艏、艉、艏楼和艉楼各4门。该炮最大shè程11,390米,使用22磅爆破弹,shè速达15发/分钟,用以对抗相对小巧灵活的鱼雷艇绰绰有余。

    与同时期其它各国的主力舰一样,拿sāo级也配备有水下鱼雷发shè管,一共6具,使用450毫米施瓦茨科普夫(黑头)鱼雷。鱼雷发shè管的位置是艏、艉中线上各1具,a炮塔和d炮塔下方左右各1具。实战经验证明,庞大而笨重的战列舰、战列巡洋舰根本无法像小巧灵活的雷击舰那样迅速抢占有利阵势发shè鱼雷,因此在一战结束后,各国海军的主力舰上基本取消了这种“无聊”的装备。

    防护

    拿sāo级使用克虏伯公司的表面渗碳硬化装甲(krupp cemented),全舰装甲重量约5800吨,占排水量31.2%(“无畏”号占27.6%)。全舰装甲防护最强的地方是舷侧中部的装甲带,装甲厚度为300毫米,提供机舱和锅炉舱的防护。其次是主炮塔正、侧面和舰桥的指挥塔,为280毫米。为减轻重量,舷侧装甲从中间向两端逐渐削减,至舰艏为203毫米,至舰艉为127毫米,整体较“无畏”号装甲平均厚2英寸左右。主装甲带上方和前后为203毫米舷侧装甲,水线以下为双层舰壳。由于在海战中弹道形状的影响,战舰舷侧中弹的概率和危险xing要大于垂直方向,拿sāo级的甲板装甲厚度为50毫米,上敷设76~150毫米的但泽橡木和柚木甲板覆盖。

    主炮炮塔和弹药库的防护一向是战舰装甲布置的关键。拿sāo级使用的11英寸主炮塔一共分为6层,炮塔侧面、正面和底座装甲厚度均为280毫米。炮塔底座构成280毫米的装甲防护圈,从第2层一直延伸到第4层,并与中部舷侧装甲带齐平,这里是炮塔的弹药库,防护最为严密。装甲防护圈再向下方延伸的装甲厚度为178毫米,直到水密舱甲板。炮塔的顶部装甲厚度为90毫米。

    全舰纵向一共划分为19个水密隔舱,其中主舰体划分为17个水密舱,舰尾2个水密舱。各水密隔舱之间使用电气控制的林奈式水密门,在有战损的时候可以通过zhong yāng控制系统将所有的水密隔舱门全部关闭。水密舱之间的隔板装甲厚度为200毫米,舱内配置水泵、消防系统、沙袋和其他损管设备。弹药库内有消除火药粉尘的喷淋设备和紧急注水系统。舰底有金氏通海阀,在面临被俘、起火等危急情况下,可向各舱室内注水将舰体坐沉。

    动力

    在动力方面,“无畏”号的出现确实令德国人措手不及,由于尚未积累足够的使用经验,以稳健著称的德国人对大型蒸汽轮机没有十足的信心,所以拿sāo级仍旧采用老式的3缸三胀往复式蒸汽机,3轴3桨,设计输出功率为22000马力。拿sāo级第4艘“波森”号在丹麦波恩霍尔姆岛外海试航时,主机输出功率曾经达到了28190马力。全舰共有12台舒尔茨-桑尼克罗夫特燃煤锅炉,布置在舰体中部的3个锅炉舱里,每台锅炉的蒸汽压力约15.75公斤/厘米2。到1915年,德国海军改为使用油煤混烧,也对拿sāo级的锅炉进行了改装,取消4台燃煤锅炉,改装6台燃油锅炉。拿sāo级的最高航速为19节,试航时曾达到19.9节(较“无畏”号低2节)。舰上另外安装4台aeg和西门子柴油发电机,输出功率2800千瓦,用于舰内照明和电力驱动。

    拿sāo级的载煤量为950吨,最多载煤量可达2,700吨,此外还可以装载200吨重油,用于喷洒在锅炉内助燃。该级舰续航能力为10节时9400海里(煤舱满载的情况下),16节时4,700海里,而以19节的高速连续航行的情况下,续航能力只有2800海里(低速状态与“无畏”号相差无几,高速时缩短2000海里左右)。

    由于往复式蒸汽机在构造上不可克服的缺点,该级舰在以19节的最高速度行驶时,活塞和杠杆的连续往复运动将导致舰体发生剧烈颤动,势必影响火炮的瞄准/shè击jing度。德国海军虽然早就发现了这个缺点,但由于“无畏”号的突然出现和ri耳曼民族一贯小心谨慎的保守xing格,直到设计下一批赫尔格兰级战列舰时才决心换装蒸汽轮机。

    与稍后竣工的ri本河内级战列舰一样,拿sāo级安装了6座双联炮塔,艏艉各1座,两舷各安排2座。炮塔编号以舰艏为a炮塔(德文称为“安东”,anton),然后按照顺时针方向,右舷自前向后是b、c炮塔(“布鲁诺”,bruno和“恺撒”,caesar),舰艉是d炮塔(多拉,dora),左舷自后向前是e、f炮塔(埃米尔,emil和腓特烈,friedrich)。这种六边形的炮塔布置可谓别具一格,但它给拿sāo级带来的后果是灾难xing的――在有限的甲板面积上要安排下6座炮塔,所以不得不加宽舰体,而舷侧炮塔的重量导致军舰在航行时左右摇摆幅度过大,“拿sāo”号在试航中就差点因风浪导致的横摇加剧而倾覆。另外,这种布置方式只能保证在每侧船舷方向同时有8门主炮shè击,与“无畏”号没有区别,但主炮数量却比“无畏”号多出2门;在追击和撤退时,前后也只能有6门主炮同时开火,与“无畏”号相比依然无任何优势。所以这种主炮布置方式遭到多方诟病,被讥笑为“无用的蛇足”。

    当时战舰的对海搜索主要依靠目视和光学仪器,为了在海战中加强观测能力,往往需要安装很高的桅杆。出于提高桅杆结构强度的考虑,威廉船厂的工程师研究过各种方案,其中有一个方案是采用美国海军战列舰刚刚换装的笼式舰桅,前后各1座(假如这种设计方式当真被德国海军采用,在1917年美国战列舰队抵达斯卡帕湾的时候,一旦双方联络发生问题,英美舰队之间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不过,德国海军最后还是选用了传统的单桅,其强度不如英国皇家海军使用的三脚桅。

    后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在凡尔赛条约中规定解散德国海军,并没收其主力舰只抵充赔偿。当时相对老旧的拿sāo级和赫尔格兰级战列舰本不在引渡名单上,协约国允许德国海军保留这些战列舰,但在1919年6月21ri,被引渡的德国主力舰队于斯卡帕湾集体自沉,协约国只得用拿sāo级和赫尔格兰级充数。1919年11月5ri,4艘拿sāo级战列舰从德国海军名单上除名,次年7月,“拿sāo”号被分配给ri本,其余3艘赔偿给英国。ri本引渡“拿sāo”号后,发现其舰况不理想,若进行现代化改装,需要花费高额费用,于是又将其卖给英国。最后4舰均在20年代初卖给船厂解体拆毁。

    作为德国海军第一次建造无畏舰的尝试,拿sāo级战列舰可以认为是一种比较失败的设计,随着德、英之间造舰竞赛进入狂热状态,该舰很快便落后了。20世纪初的德国正处于科技发明的黄金时代,在航空、化工、电力、机械等领域取得了无数重大发明成果――德国人的创新jing神令人叹服。但出于德意志民族严谨的xing格,在新技术没有取得足够应用经验之前,决不贸然使用在悠关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这两种矛盾xing格集于一身,也是拿sāo级设计失败的根源。使用蒸汽机是拿sāo级最大的败笔,其次就是炮塔布置,经过这些教训,德国海军在后续建造的赫尔格兰级战列舰上既采用了蒸汽轮机,也加大了长宽比。

    但是,公平而论,拿sāo级还是能够体现德国海军在战略方面的一些优点。首先是其出sè的防护xing能秉承了德国战舰抗损xing能强的传统,其次是机械可靠xing十分优秀。如拿sāo级的各个部门、机械和枪炮,在10多年运转中都始终表现出高度稳定xing,没有发生过因cāo作原因导致的重大故障。而作为老舰,拿sāo级跟随装备蒸汽轮机的新战列舰一同参加ri德兰海战,在锅炉和蒸汽机连续高速运转5天之后,竟连最普通的机械故障都没有发生,这与一战之前不断发生锅炉故障、蒸汽泄露和装甲板脱落等事故的英国皇家海军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无畏舰的开创者――南卡罗来纳级

    南卡罗来那级战列舰(south carolina class):

    南卡罗来那号(south carolina)、密歇根号(michigan)

    标准排水量16.000吨,长138.1米,宽24.5米。

    主炮4座305mm/45双联炮

    轮机功率16,500马力 最大速度18.5节。

    人员869人

    南卡罗来那级战列舰是无畏时代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基本设计在1904年就已经提交了,主要因为议会没有通过预算而一直被搁置。

    南卡上开创xing的设计是背负式炮塔,其实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议会认为康尼狄格级和新罕布什尔级大约16,000吨的排水量已经很过分了,坚决拒绝在预算数额上做任何妥协,为了战列舰不至于断代,海军部不得不同意建造标准排水量两艘仅有16000吨的无畏舰,而这时已经是1907年了。

    南卡的排水量仅仅比西班牙后来开工的西班牙级(14000吨左右)略大,而且锅炉烧煤,动力是三涨式蒸汽机航速只有18节,一副老旧的样子造成后来不得不被分配给美国海军的前无畏舰分队。不过南卡身上真正的闪光点是全中线配置的背负式主炮塔:2号、3号主炮塔分别在1号、4号炮塔的后上方布置,这是当时世界上从来没有的主炮布置方式。为了保证背负式炮塔能够真正发挥威力,设计者曾经在一艘浅水重炮舰上安装了背负式炮塔进行实弹shè击试验。设计师亲自蹲在下方的主炮塔里面,上方的主炮塔开火,“当时1号炮塔内的人感觉自己的下巴都震掉了”。不过对于主炮的运转来说不构成严重干扰,经过改进和继续的试验,南卡正式采用了这一新型的炮塔布置方式。

    这种主炮布局使南卡的舰长明显缩短,又为了减少排水量,设计者减少了锅炉的数量,导致航速下降为18节,还把3寸副炮的数量减少到最少,最后还削掉尾部的上甲板。

    南卡是在严酷的预算限制下造出来的无畏舰,对其作战能力的发挥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后来海军据此争辩,终于使议会同意在下一级别――特拉华级的排水量上放宽限制,赠加到约22000吨。

    不过南卡罗来纳级的外形我非常喜欢,紧凑而有效的设计对于后世的启发是非常有意义的,copps同志很有想法。下图是南卡的舱室布置简图,来自于诺曼 弗里德曼先生的绿宝书《图说美国战列舰设计史》。br是锅炉舱,er是机舱,可见当时还没有锅炉舱和机舱交错排列以求避免一损俱损的思路。

    美国的笼式桅杆原本是流行于欧洲,后来在美国主力舰上广泛采用。而且战斗桅杆已经变成了起重机的支柱,现在在这个支柱上端是探照灯,以后的设计还有三寸高shè炮,shè界极好。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