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时代的战列舰——中华帝国北岳级 (第2/3页)
题在战争爆发之前各国海军界已经有所认识。除了在火炮上装备火力控制系统外,提高火力投送密度也作为一个有效提高命中率的措施被采纳,直接的做法是在战舰上提高火炮尤其是主炮的数量,通过主炮齐shè的方式使每次施放的弹药成倍的增加来达到提高命中率的目的,shè击过程简单的说,目标的shè击诸元的判定需要火力控制系统的计算(俺没学过这方面知识,只看过一些皮毛,实在拿不出手,如何解算俺就不说了),在得出数据后对目标的未来位置(大致包括整个目标所在的区域)进行火力覆盖。这样就要求舰体上尽可能多的布置主炮以满足火力投送的需要,但主炮数量的增加直接导致舰体尺寸增加,排水量加大,舰体强度和防护方面的困难,设计制造上的困难,舆论国力的限制等等,以当时的制造能力来说短期内克服也比较困难,于是上述的布置方案很快被接受并流行起来,这和当时的造船水平密切相关:这时的战列舰的尺寸方面不会有足够长度允许在舰体中线上布置全部或部分至少3座以上的主炮炮塔而又能能达到足够的防护能力,因为以此时的造船能力来讲要在16000吨150米内保证达到战列舰的平均舰体防护标准,其舰体重量是龙骨所不能承担的,而且为了保证达到当时的战列舰平均航速标准,所安装的蒸汽锅炉和往复式蒸汽动力机组占用的舰体位置和机舱体积也使这种安装方式不能使用(有意思的是德国和美国的第一级无畏舰都采用了老式往复式蒸汽机,最大航速都没有超过20节,而且锅炉数量到较少),同时为了保证在追击和撤退过程中能发挥2门以上的主炮火力。但这种布置的最大缺点就是不同的主炮使用了不同的火力控制系统,在主炮齐shè时无论是弹着点的判定还是shè击诸元的解算上都不能统一,使shè速和jing度都受到影响,这在对马海战中表现的很突出,尤其是俄国战列舰编队上,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对马海战的结果深刻影响了各国海军界,在此之前各海军强国在发展方向上还是有所分歧的,经过这一战役变的统一起来。作为炮术专家的费舍尔爵士当然不会忽视这种影响,在1903年简氏战舰研究刊物上意大利海军的首席舰船设计师vittorio cuniberti提出了使用统一口径主炮的战列舰构想,费舍尔使其大型化和实用化――在常规的线形战列对战中拥有8:4超过对手一倍的主炮火力,即使对手处于撤退状态,也能以6:2超过对手2倍的火力持续轰击,尤其是“无畏”拥有当时对手无以匹敌的21节持续航行能力,选择舷侧主炮8门是经过计算的,被认为可以完成一次对目标的火力覆盖。同时在追击战中为了是前主炮能有效shè击,舰体的干舷很高,使其躲开舰首飞溅的水花。主炮采用双联10门305mm45倍口径mark x型舰炮,舰首尾各布置一座,舰体中部靠后一座,两舷各一座对称布置(各拥有180度理论shè界,所以侧shè最大火力是8门),位置在2个锅炉舱之间,明显靠前。
“无畏”级相比前期的战列舰的确是一个概念上的飞跃,但是即便如此仍然能够看到无畏舰之前的影子,最明显的莫过于主炮的布置方式上,不能同时发挥全部火炮的火力,同时舰体短肥,不利于航速的提高,这也是受舰体设计的影响,武器的发展都有其继承xing。这样的布置方式还是造成了一些缺憾,主炮布置与舰体两侧,除了以上提到的外对炮塔本身的防护也不利,至少是结构上的;炮塔置于舰体中部对舰体中部的结构防护有不利影响;“无畏”的第一烟囱在主桅前紧靠舰桥,高速行驶时产生的浓烟影响了望观测的效果,舰首的干舷虽然很高,两舷的炮塔位置相对较底,shè击仍然受到高速行驶飞溅的浪花影响;还有要说的是ri的兰之前的英国主力战舰包括战列舰战列巡洋舰的主炮火力控制系统是du li的,各主炮共享目标的观测数据而du li解算诸元然后统一齐shè,这比德国主力舰上的全舰统一方位shè击指挥系统生存力强一些但效果不如后者,而且英舰上配备的光学测距设备不如德国的先进,所以在以后的实战当中在准确度特别是远距离上不如后者(还有弹药的原因,这里就不提了),这以超过了火炮的布置方式的范畴,作为题外话把。而那种把所有主炮布置在中心线上使其能发挥全部侧shè火力的主炮布置方式,作为超无畏级战列舰的特点以区别于无畏舰,还有以ri的兰海战为区分的前后ri的兰型,主要突出装甲和结构方面,又是另一个区别,另外还由此衍生了一个新的舰种――战列巡洋舰。
“无畏”号1905年10月2ri在普茨茅斯海军船厂铺设龙骨,1906年2月9ri下水,同年10月1ri进行海试,注意只用了一年的时间。“无畏”号的海试进行了很长时间,加上对舰员的训练和新设备的检测,直到1909年12月3ri才正式服役。在它进行海试的时间里,尤其对新的蒸汽轮机组和火炮做了尽可能全面的测试,结果被证明是符合设计要求的。在这段时间里,英国海军所有战列舰的建造计划(包括未完成的前无畏级和无畏级的后续舰“贝乐洛丰”级)都被推迟,全世界的海军界的目光都注视着它的实验。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18110吨,满载排水量21845吨。
主尺度:舰长161米,舰宽25米。
动力装置:18台三涨式蒸汽锅炉,4台帕森斯蒸汽轮机组22500马力(海试时达到24700马力)。
航速:最高航速21节(海试时达到22.4节)。
续航力:续航力6620海里
编制: 编制人数697人~773人。
武器装备:装备305毫米主炮10门,76毫米舰炮27门,457毫米鱼雷发shè管5具。
建造时间及地点: 1905年在朴次茅斯动工建造,次年完成,创造了战列舰建造周期最短的纪录。
此后,同型舰只均列入“无畏”级。1914年该舰编入大舰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航速较慢,1916年ri德兰海战前退出大舰队。1916~1918年在泰晤士河口执行近海巡逻任务。1923年被拆除。此舰的问世开创了海军学术史上巨舰大炮的新时代。
“无畏”号的海试成功的消息使英国皇家海军在一夜之间超越了所有的海军强国,尤其是野心勃勃的德意志帝国,而包括后者的所有列强都开始惊恐的注视着这艘划时代的战列舰――它的火炮、动力以及防护能力,还有仅仅一年的建造周期,一个崭新的海军时代在一片叮当的铆枪声中开始了。
德国首条无畏级战列舰-拿sāo级战列舰
在英国海军划时代的“无畏”号战舰出现之前,德国海军已经完成了从一支以岸防为主要任务的小型海防舰队向远洋海军转变的过程。当时德国海军拥有24艘战列舰(其中2艘德意志级在建),而且已经开始着手对1900年型的维切尔斯巴赫级战列舰进行改造工作,加强装甲防护。德国的战列舰就总体设计来说,与当时英国同时期的战列舰相差不大,区别在于,德国在军舰数目上处于劣势,因此特别侧重防护和生存能力,而英**舰由于皇家海军“攻击至上”的传统,普遍侧重火力与速度,在装甲防护方面相对忽视――在稍后的ri德兰海战中,英国也因此承受了更大损失。
1906年,德国和英国心照不宣的造舰竞赛已经差不多持续了6年,当年10月1ri,“无畏”号战列舰完成了在加勒比海进行的海试。它的出现,加剧了英德之间新一轮的造舰竞赛,德国海军对这种革命xing的现代化战舰的出现并非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all-big-gun”全重型火炮构思的科学xing和必要xing,已经在一年多之前的ri俄海战中得到证实。ri俄战争结束后,ri本海军在设计萨摩级战列舰时就采用了这种思路(后来因为ri本财力不足,无法从英国进口所需数目的12英寸主炮,萨摩级混装了10英寸炮)。大型蒸汽轮机也已经在英国卡纳德公司的大西洋横渡邮船“卡罗尼亚”号上得到了成功的验证。而任何一种新技术,无论其设计初衷是什么,都必然会在军事领域中找到相应的地位。德国海军已经开始研究全重型火炮和蒸汽轮机在主力舰上的应用问题。但是,拥有大口径火炮和高航速的“无畏”号,彻底打破了英德军舰之间的微妙平衡,加快了德国对其大型主力舰更新换代的进程。德国对“无畏”号的回答就是拿sāo(nassau)级战列舰,以及ri后愈加白热化的造舰竞争。
在德国海军部的作战规划中,其主要战斗区域就在北海。德国海军的战略思想是,在战争爆发时,主力舰队将从威廉港、库克斯港和威廉皇帝运河(即基尔运河)出发进入北海,并在这里寻找战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袭击英国本土――以引诱英国派出巡洋舰队或战列舰分队拦截,而德国海军则以优势兵力歼灭之,从而逐步消耗其主力。据此构想,德国主力舰普遍放弃远程续航能力,而更加偏重战斗xing能,其具体表现为牺牲战舰内部的燃料、补给品储存空间和乘员居住xing,以节省的吨位用于加强装甲防护。由于德国不可能在主力舰数目上超过英国,因此只能在单舰生存能力和舰炮shè击强度上动脑筋,这种设计思路也反映在德国第一代无畏舰――拿sāo级上。
德国海军1906年建造计划中的新战列舰原本是14000吨级、混装305毫米和240毫米主炮的旧式战列舰。但是由于“无畏”号的出现,德国海军部和船厂的工程师们紧急修改图纸,经过12次变更,最终定型为19000吨级、装备12门280毫米主炮(6座双联炮塔)的全新设计。
火炮
拿sāo级战列舰采用1907年设计的克虏伯11英寸45倍径sk l/45主炮,单炮重量53.5吨。其口径对外称为11英寸(279毫米),但实际口径为11.1英寸(283毫米),虽然小于“无畏”号的12英寸主炮,但比英国海军的舰炮shè速快,达到3发/分钟(比“无畏”号主炮shè速快1倍)。炮口初速为844米/秒,主要发shè302公斤穿甲弹,shè管寿命为210发。火炮shè程在发shè角等于20o时为18900米,在100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英国的11英寸装甲。在发shè炮弹时同时使用两部分发shè药――前装的丝绸药包和后装的黄铜发shè药筒,后者可以提高发shè时的闭气作用。
主炮炮塔为埃森的克虏伯公司和ri耳曼锻铁公司生产,然后经铁路运到船厂吊装,依靠自身重量安装在底座上。炮塔重量为394吨,主炮俯仰角为-6o~20o。与“无畏”号的液压驱动方式不同,拿sāo级的炮塔旋转装置使用电力驱动,艏艉炮塔的shè界为-150o~150o,舷侧炮塔为-80o~80o。在非装弹情况下,炮塔转速约为4o/秒。每门火炮储备75发炮弹。扬弹装置也为电力驱动,有装甲防护,从弹药库中提升炮弹的速度为4.5发/分钟。
拿sāo级的副炮为12门5.9英寸(150毫米)sk c/16炮,左右舷各6门,炮塔shè界为-150o ~150o,俯仰角为-7o~20o。副炮主要用于在近战中防御装甲防护较弱的巡洋舰或驱逐舰等轻型舰只。这种主/副炮搭配的思想和混装口径主炮之间本质xing的区别是,前一种方式,副炮用于防御;后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