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划时代的战列舰——中华帝国北岳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划时代的战列舰——中华帝国北岳级 (第1/3页)

    北岳级是为世界海军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战舰。(本站小说文学网)1903-1904亚俄战争的海战刺激了帝国的观测仪器和火炮技术的进步,而在南海决战中,证明了统一的弹道便于命中率的提高,于是诞生了这一款“足以让世界所有战列舰迅速腐化”的新锐战舰。它的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便让美国到此的大白舰队黯然失 sè。联合演习中的表现更让美国人吃惊,以为“新时代的开创者――盾与长矛的完美化身”,此后列国提及的“岳时代”便是指这款战舰。而回到美国的大白舰队的军官们也开始强烈要求美国建造新时代的开创者。因为他们的旅途里看到了两款同级别的岳――中国的北岳号,英国的无畏级。这条军舰历史上第8次出现的无畏级在西方列强里也是一款划时代的战舰。虽然没有岳的防护能力强,但10门305貌似比岳的8门305要火力大。而且在1890年开始迈出自己步伐的帝国海军制造部门。经过了长达14年的模仿,终于有了自己的建造风格。“岳”字级水线上虽然和同时代战舰类似,但水下的船艏部分却是“飞剪”式。减少了兴波阻力,改善了舰船的平衡xing。

    1905年预算: 北岳号

    1906年预算: 南岳号

    舰名: 北岳,南岳

    船厂:江南制造吴凇造船厂/上海港 | 北洋重工大连船厂/大连港|

    开工ri期:1905/2/22 | 1906/5/10 |

    下水ri期:1905/9/15 | 1907/2/11|

    服役ri期:1906/6/12 | 1907/8/28 |

    排水量:19200吨标准/22800吨满载

    尺寸(米): 182(175) x 26.25 x 8.25

    动力:16台舰本二甲型蒸汽锅炉,4台乾坤蒸汽轮机组25000马力(海试时达到26800马力)

    航速:正常22节(海试时达到22.6节),续航能力8000海里/11节;5000海里/16节,储煤3300吨

    主炮:8门305mm/45倍径(北洋重工1904年研发完成),4座双联炮塔,中线布置,shè速2.5发/分钟,炮口初速为822米/秒,主要发shè 450公斤穿甲弹和爆破弹,shè管寿命为250发,shè程21,500米,120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英国的12英寸装甲,电力扬弹装置提升炮弹的速度为5 发/分钟

    副炮:12门150mm/45倍径炮,炮廓安装,发shè45公斤穿甲弹,最大shè程16,600米,shè速5发/分钟

    二级副炮:16门75mm/50倍径炮,最大shè程9800米,使用8公斤爆破弹,shè速达15发/分钟。

    乘员: 950人(军官49名)

    主装甲带(艏/舯/艉) 最大厚度75/300/50毫米

    水密舱隔板厚度 50毫米

    水平装甲板厚度75毫米

    炮塔(面/边/顶/炮座) 300/150/100毫米

    炮座厚度 200毫米

    司令塔 最大厚度300毫米

    (所有装甲使用 北洋1905制 特5型 特种钢材)

    平均造价(英镑) 160万英镑

    抗沉xing:sps软件测试能抗 40颗 305 mm 炮弹 或者 6.1 枚鱼雷

    对手:英国“无畏”级(1)、德国“拿sāo”级(4)、美国“南卡罗来纳”级(2)和“特拉华级”(2)

    附:

    大英帝国无畏号战列舰

    英国皇家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的出现,改变了世界海军的武器格局。的确,10门单一大口径305毫米主炮、蒸汽轮机动力、21节航速、全面重装甲防护,使当时各海军强国的上百艘各类型战列舰立马过时,对各国海军的影响可想而知。

    划时代的“无畏”级战列舰!的确,10门单一大口径305毫米主炮、蒸汽轮机动力、21节航速、全面重装甲防护,使当时各海军强国的上百艘各类型战列舰立马过时,对各国海军的影响不亚于20世纪后期核航母的下水。在“无畏”级设计之前,其最显著特征――统一口径主炮模式,在1903年意大利海军界已经提出,1904年美国海军曾要求国会拨款建造bb26“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8门305毫米主炮,可惜在随后的两年中被搁置。1905年在现代海军发展史上是一个分水岭,这就是对马海战,此役总结了进入钢铁时代的海军技战术理论和战舰建造,并对20世纪前20年的海军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无畏”级的产生和此役是分不开的(后面祥述)。另外说到“无畏”级不能不提约翰;费舍尔爵士(john fisher),1904年以现役上将军衔出任第一海务大臣,当时公认的炮术专家(这很重要,后面将分析),皇家海军攻击至上的坚定支持者。任职期间,以建设世界海域内无以匹敌的皇家海军为己任,坚定的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在这种氛围下,1904年10月,由费舍尔牵头组成了一个委员会,其成员是他jing心挑选的,目的是拿出一个新战列舰的设计方案。很快,产生了初步方案,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统一的12寸”主炮和21节航速。由于受到当时英国造船厂的船坞和能力的限制,在尺寸和排水量上相对较小(标准16500吨级)。该方案在提交费舍尔后,此公决定新战列舰可以不受英国当时所有造船厂的限制设计建造,以求的最大火力和航速,这一决定使方案中的新战列舰尺寸进一步增加,达到标准17900吨160米,超过“纳尔逊爵士”级的16000吨和135米,这个设计方案就是“无畏”级。以下试从防护、动力和火力方面分析它的特点。

    “无畏”级排水量18110/21845吨(标准/满载),装甲总重量约5000吨,相比较“纳尔逊爵士”级多出800吨,装甲钢采用了表面硬化处理,使得强度和抗穿透xing显著提高。“无畏”级的防护要更全面,炮塔、机舱、弹药库、司令塔等关键部位的装甲厚度达到280毫米,舰体舯部装甲带最厚处也是280mm,全部包覆舰体,到两端(首尾)部分为64毫米,尤其是注重了水线处和水线以下对付水中爆炸物的攻击(水雷和鱼雷)。甲板装甲板采用多层布置,最厚处3层共75毫米,主甲板采用穹型(蛋壳原理),中间隆起两边稍低下与舷侧装甲对接。最显著的区别是在舰体结构上,舱室尽量小型化水密化以提高水密结构增加浮力储备,隔仓间的支撑壁采用强化钢结构以提高隔仓的强度和韧xing。水线下和水线处的舱室间全部取消横向联络门,水密门的数量被尽量缩减,舰员的进出只能通过纵向的水密门。另外取消了传统的舰首撞角。这些措施对于提高战舰的防护能力特别是抗沉xing都受到显著的效果。

    在动力方面最大的改进就是使用蒸汽轮机。在方案设计时,对最大航速的要求就很明白――21节,并且是能够在长时间内可以保持的。在当时的经验来说战列舰创造的最大航速是19节,并且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能够保持的巡航速度是14.5节,且只能维持在8个小时以内,超过这个时间对相对复杂的蒸汽机的可靠xing和寿命都是致命的,同时主轴过热,引擎过载,面对这些故障即使是最有经验的轮机兵也无计可施。在此之前皇家海军已开始在较小型的战舰上实验xing的采用了这一新型引擎以便测试和积累经验,1898年在300吨级的鱼雷驱逐舰“蝰蛇”号上采用了10000马力的帕森斯蒸汽轮机,取得了当时令人震惊的37节航速,后来陆续在一些驱逐舰和侦察巡洋舰上采用这种动力机组,实际使用证明了这种新式动力机组xing能上相对蒸汽机组的全面飞跃。而在15000吨级以上的战列舰上采用新式蒸汽轮机,在当时的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还是首次,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设计思想的跳跃。“无畏”级的动力部分安装了18台三涨式蒸汽锅炉,4台帕森斯蒸汽轮机组22500马力(海试时达到24700马力),最高航速21节(海试时达到22.4节),相比较“纳尔逊爵士”级的往复式蒸汽动力机组功率只有16750马力(15台锅炉),最高航速只有18节,尤其是在高速续航力上,蒸汽轮机可以保证“无畏”级以20节以上航速持续行驶13个小时而保持良好的可靠xing,这在战斗状态尤其重要。

    “无畏”级战列舰上区别于以往战列舰的最显著特点,就是采用统一口径的10门305毫米主炮了。在“无畏”级建造服役之前,流行的主炮布置方式是在舰体首尾各布置一座双联280毫米或305毫米主炮;在“无畏”级处于设计阶段的前后数年间,各国新建的战列舰火炮布置方式上流行混装两种口径主炮或两种同口径而不同身管的主炮,例如英国的“纳尔逊爵士”级,4门305毫米45倍口径主炮+10门234毫米50倍口径第2主炮(建造初期曾计划混装2种不同口径的12门305毫米主炮,因ri俄战争的爆发及教训和后来“无畏”号的建造优先而折中布置),美国战列舰上通常4门305毫米主炮+8门203毫米第2主炮,ri本由英国设计建造的混装不同身管的305毫米主炮和305毫米+254毫米混装方案,以及法国、意大利、俄国等海军强国的战列舰上诸多不同口径第1第2主炮混装的布置方式,这种布置方式的具体做法是将第1主炮炮塔各布置在舰体首尾,而将其余的第2主炮炮塔(或炮组,有些采用无炮塔的炮廓形式)布置在舰体两舷(美国战列舰一度在首尾主炮塔之上布置第2主炮塔,结果在实际运用中发现很不成功,后期也采用两舷布置模式),这些战列舰的设计工作是在ri俄战争爆发前或战争中完成方案定型的,在此之前没有经过战争的检验。

    造成这种布置方式的直接原因来自舰载火炮的技术进步,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里是舰载火炮进步的最显著的时期,尤其是在大口径的舰载主炮上,从弹药到发shè器具都与以往的火炮有很大的区别。就大口径主炮简单来说,冶金工业的进步使得火炮的药室能够承受更多发shè药爆炸的冲击,身管的工艺提高和加长使炮弹的shè距和jing度都成倍的提高,反映在实战当中就是有效交战距离的显著增长上。这里着重讨论火炮方面的进步,1894年的甲午海战是钢铁时代海战的重要里程碑,它反映了19世纪90年以前的技术水平,在火炮方面,大口径主炮的最大shè程虽然可以达到15000米以上,但在这个距离上的shè击是无关痛痒的,因为缺乏有效的火力控制和观瞄设备,有效交战距离在2700米以内,以直接瞄准的形式,主要依靠炮手的经验;1898年的美西战争发生了一系列海战,瞄准方式和有效交战距离没有太大的变化(1500~3000米)。而1904年的ri俄战争中发生的几次大规模海战与以上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虽然火炮的瞄准仍然依靠目力,但是初期型的火炮指挥控制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借助它大口径舰炮的有效作战距离提高到7000米(ri本联合舰队战列舰装甲巡洋舰编队在对马海战中的对俄国编队的致命shè击距离是6400米)。在这个距离上火炮要想直接命中目标已经比较困难,这个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