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71章 哈罗德的研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371章 哈罗德的研究 (第2/3页)

基因组还不像21世纪那样稀松平常。

    虽然被认为是很大胆,但哈罗德却论证说,只要基因组足够小。分析就是可能的。他计算出支原体dna的信息量大约是16万字节。

    接着,他根据自己的推官,然后阐述了自己的概念――这么多的dna将编码出大约600种蛋白质。

    由此可见,生命的逻辑能在600步以内写完。彻底理解一个原核细胞的运作机理是一个可见的概念,在可以实现的范畴之内。

    在600步之内写下“生命的逻辑”和“完全理解”一个活细胞这两个挑战,似乎有些艰巨,但哈罗德根据最近火热的超级计算机提出――可以模拟支原体属细菌的整个生命周期。整个模型中包含了所有主要的生命过程:dna转录成rna、rna翻译成蛋白质、营养素代谢产生能量和结构成分、基因组的复制,以及最终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

    他几乎是自掏腰包,从北美计算机中心买到了足够的计算力,帮助他完成了这次模拟分析。

    早完成了分析之后,哈罗德十分振奋。

    支原体,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做这类实验使用支原体,是因为它们是最小的、并且可以说是最简单的具有自我繁殖能力的细胞。(病毒的体积更小,但只能通过劫持宿主细胞的生化机制来进行繁殖。)

    从现在而言,既然能够模拟出一个支原体的信息,那,为何不能够模拟人类呢?

    虚拟人在21世纪的研究并不离奇――光是储存在各国超级电脑上面的虚拟人资料,其数量就是tb级别的。

    何为tb呢?一个汉字是两个字节,1kb就是500个汉字,1b就是500000字,1gb就是5亿字,而1tb,则是5000亿!

    虽然在后世这是很重要的研究,但在现在,虚拟人的研究者却是少之又少,提出这个概念的哈罗德当然也得不到承认了。

    但哈罗德没有放弃。

    他提出了更大胆的计划――通过这种模式,他们甚至可以完成对于一个人类个体的“定制”。

    通过自己的研究,哈罗德认为,他们完全能够根据一个人的基因来判断这个人从小长大之后的相貌。

    也是通过这个人的基因,他们能够从电脑上将一切模拟出来。

    约翰冯诺伊曼曾说过,“给我4个参数。我能画出一头大象,给我5个、我能让它翘起鼻子来。”

    在哈罗德看来,他们的实验也是如此。

    当然。哈罗德也面临了各种问题。

    就比如20年前,哈罗德曾发表过一份报告,他阐述了一份细胞质的成分表中说支原体只含有微量的半胱氨酸。而基因组的分析结果表明支原体蛋白所需要的半胱氨酸含量要高很多。要成功模拟细胞,就必须协调这些不一致。

    但哈罗德坚信,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想到这里,哈罗德再次看了看自己的这份报告。

    这是即将要发表在《细胞》上的论文。

    这篇论文给出了在生理学上站得住脚的模拟结果。

    细胞周期的持续时间、生物量的生长率和各种代谢产物的浓度,所有的结果都相当接近于真实测定的数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