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八章党项人的未来 (第2/3页)
参知政事。
派遣一国之相前来治理兴庆府,可见大宋的朝堂对西夏的重视,而在范仲淹以及大量基层文官抵达之前,兴庆府以及所有西夏归顺之州府,皆有大宋军队管理。
原因很简单,为了镇压反抗者。
不过,他们同样也会如同文官一样,在西夏的各处宣扬大宋的“仁爱”“忠君”等等思想,替那些即将到来的地方官做好铺垫,只不过他们的手段要更加严厉一些。
肃清西夏的残余反抗力量才是他们的重中之重,赵祯在临走之前特意交代狄青,一定要把西夏所有的反抗者肃清的一干二净,同时也要把各地的党项人,甚至山中的山民全部统计出来,聚拢到一块准备内迁。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将近三百万的人口的迁移,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同样的,他们也为大宋带来了巨大的劳动力。
农耕时代人口就意味着生产力,就意味着税收,就意味着可招募的兵力,以及等等等等。
赵祯自始自终对这三百万党项人垂涎三尺,一旦他们融入大宋,便会创造出价值与财富,党项人常年生活在西北之地,虽然河套平原土地肥沃,但离开了河岸附近的平原,依然是旱地较多,而在大宋的南方,却有着大片无人开辟的土地未经,这些人便是开垦的主力。
赵祯早就想好了安置他们的办法,打散了之后安置在大宋的各处,绝不可能安置在一起,并且要让他们和汉家百姓安置在一个村落,让他们缓缓融入到大宋之中,当然所谓的打散并不是一家一户的安置,而是要几家几户的安置。
既不能让他们强大起来欺负大宋乡邻,也不能让乡邻团结起来欺负他们,这才是平衡之道最好的结果。
在赵祯眼中,无论是这些西夏百姓,还是大宋的百姓,都是一样的存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亦没有亲疏内外之别,受到后世民族大融合的影响,这些百姓在赵祯心中都有一个同样的名字,华夏之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