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潘佳卿、定下了 (第2/3页)
家做木器去。
这么一说,邱晨反而摇头道:“如今不过是备料,盖屋子的日子还没定呢,眼瞅着就要过麦秋了,接下里又是伏天,也不宜起屋盖房……我铺排着,要盖房子怎么也得到秋后了!”
离了满仓的木器铺子,杨树勇就疑惑地询问邱晨:“妹子,刚刚听你那话,怎么又不盖屋子了?不盖屋子,一个月后,先生去了,去哪里开塾?”
邱晨抿着嘴笑笑:“刚刚我想过了,咱们这请先生,办私塾的,也不能只让咱家的孩子来上学,不说西头咋样,邻里四舍的孩子也不老少……索性,请先生、盖屋子的银子咱们仍旧出,地皮和盖屋的事儿,就交给村正和那些个村老们操心去!”
林旭一直安静听着,听到邱晨说到这里,反而比杨树勇反应快,笑道:“大嫂将此事交给村里,不但不用操心,反而落了个尊老敬老的名声!”
邱晨看着林旭露出了赞赏的微笑:“看来,二弟是真的长进了!”
一句话,反把林旭说红了脸,连连拱手表示不敢。
之后,邱晨带着林旭和一帮孩子又去了安平城最大的书店。这里的书店也不是清水镇那一间房的书铺子能比的,整整齐齐的四大间房子,入眼都是一落到底的大书架子,上面被各色书籍挤得满满登登的,看的孩子们一个个瞠目翘舌,惊讶又震撼!
看着时间,邱晨给了孩子们一个时辰的时间,任他们看各种书籍,或者看各种精美的文房用具。‘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邱晨深以为然,有些东西不亲眼看到,仅凭书中描写,是没办法具象化的。有时候背上几千字的文章,也不如看一眼实物来的直观,来的印象深刻。
一个时辰的最后一刻钟,邱晨给没个孩子五两银子的选择权利,让他们在五两银子的范围内,随意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文具。
林旭很直接,两本书就花了四两六钱,剩下的买了一块香墨,刚刚好五两银子;
俊文比较节俭,买了一沓练字用的低档生宣,买了两支毛笔,最后买了两本书,一本是陶弘景《神农本草经》,一共花了三两二钱银子;
俊书就拿了一只算盘,邱晨看到了,还把算盘给他剔出来,说这是她应该给俊书买的,让俊书再去选些别的东西,俊书张望了一会子,愣是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要;
俊言买的一支竹笛,两支毛笔,一共花了一两四钱银子;
俊章买了一套染料,大小毛笔,还买了一小沓生宣,又买了一本花鸟画图集;
阿福买了一对竹根雕刻的卧鹿蝙蝠紫藤镇纸。阿福之所以买下这一对镇纸,并非小家伙贪图图案精致,或者附庸风雅,乃是书铺的小伙计一句‘福气满满’,让小家伙当机立断动了购买的心思。至于小伙计后边那句‘高官厚禄’,就被他自动忽略了;镇纸一买到手,阿福就拿了一只送给阿满,兄妹俩一左一右,平分秋色,不偏不倚;
阿满最小,小丫头却志向颇高,买了一本《诗词集全》;收集了唐宋各大名家的诗词,厚厚的一本,很有分量,五两银子还不够,正巧阿福剩了一两多给她添上;
邱晨看着孩子们选购的东西,各有所需,独具特色,却没有谁去购买不切实际的豪奢之物,可见孩子们的淳朴厚道,心下自然欢喜。于是,剩下的各色笔墨纸砚,她又买了一大包,连孩子们的花费,这一家铺子,邱晨就花出去了将近六十两银子。
需要的、喜欢的都买了,一家人也就欢欢喜喜踏上了归程。
临出县城的时候,邱晨突然想起一件事来。回春堂往边关送货,虽然确切的目的地她不甚了解,但大方向却是一路向北的。徐长文所去的怀戎镇就是北边重镇,她怎么忘了和徐长文交待一声,若是徐长文能跟上商队一路同行,互相照应着,也方便的多。
“停一停!”邱晨叫停了马车,和杨树勇一说,杨树勇也连连拍着自己的脑门儿,说他也给混忘了。于是又打发俊文和林旭赶着车去徐家走了一趟,徐长文也没去过北边,路途遥远生僻,能够跟着商队同行,自然欢喜不已。于是和林旭约定好了,定下出发的日期,就过来报信,届时一起相伴同行。
再次启程,众人没了什么未了之事,于是,一路欢笑畅快,在路上看到一片漂亮的野花,俊言俊章还跑下去采了一大把野花软草回来,给满儿编了一个大大的花环草帽,戴在满儿头上,两个小辫子从花环上边弹出来,颤悠悠的像一对触角,显得睁着大大眼睛,笑靥如花的小丫头,就如一只花精灵,可爱无比。
两辆车,老老少少一大群人没顾上在县城吃饭,邱晨买了些包子,还有些熟食,路上边走边吃,天色和暖,阳光灿烂,人人满心欢愉,倒让邱晨找到了一些在现代时自驾游的乐趣。
随着一天天和暖,太阳落山的时间越来越晚,一家人回到家的时候,正是黄昏时光。到了家,邱晨和兰英等人打了个招呼,就拎了二斤骡肉和两斤点心带着林旭一起去了村正家。
一进门,就见季氏站在院子当间喂鸡,一边和厨房里的大儿媳妇说着话。
“婶子!”邱晨笑着招呼了一声。
季氏一眼看到邱晨迈进来,立刻扯起一脸灿烂的笑,匆匆把手里的高粱秕子往院子一扬,拍打着手和衣裳,匆匆迎了上来。
“哎呀,是海棠啊,快进来快进来!”
一边说着,一边走到邱晨身边,尖着眼睛有些夸张地打量着邱晨道:“海棠这身衣裙是新做的吧?啧啧,这颜色这样式可真雅致!”
季氏的大儿媳妇也闻声从厨房里走出来,笑着道:“娘只看到了海棠嫂子的衣裳,可这衣裳也得分人穿。这身衣裳也就是海棠嫂子穿,穿在别人身上可没这么好看!”
这婆媳俩的奉承热情,邱晨知道出处,直觉虚伪和势力不想应付,却也不得不撑起笑脸,笑着把话题转开:“呵呵,你们家这是还没吃饭吧?我玉贵爷在屋里不?我想找玉贵爷问件事儿。”
邱晨对她们婆媳俩的奉承避而不答,季氏和儿媳都有些讪讪地,听邱晨提起自家公爹,季氏又笑开了,热情地迎着邱晨往屋里走:“瞧瞧,我这人一高兴就犯糊涂,见了你就亲的不行,就把你给堵在门口了,也就是你不和我外道,换个人还不知怎么埋怨我呢……呵呵,你爷就在屋里,快进屋,进屋说!旭哥儿,快进屋,快进屋,呵呵,旭哥儿眼瞅着也成人了,真是一表人才了……”
季氏长篇大论地说着,又回身吩咐儿媳妇烧水沏茶。
邱晨也不和她多说,顺着话往屋里走,一边接过林旭手里的骡肉和点心,交到季氏手里:“婶子,今儿去了趟县城,恰好遇到人家卖骡肉,我就称了几斤,拿两斤过来,给玉贵爷尝尝!”
季氏一脸喜色地连连点头:“哎哟,骡肉啊,这可真是稀罕物,轻易遇不见一回呐。这个剁成馅儿包饺子可是好吃着呢,嘿嘿,你玉贵爷牙口不好,吃上顿骡肉丸儿饺子还不知怎么欢喜呢!”
说着,几人也走到了屋门口,邱晨笑笑,一脚跨进屋里,就朝着黑洞洞的东里间扬声叫:“玉贵爷!”
“嗳,福啊,快进来吧!”刘玉贵端坐在椅子上,也比第一次邱晨上门热情了许多招呼着。
邱晨和林旭迈进黑洞洞的里屋,季氏紧跟着走进来,把手里的点心和骡肉往刘玉贵面前送了送道:“爹,您看,海棠和旭哥儿给你买来的点心和骡肉呐,改明儿,我给你包骡肉饺子哈!”
刘玉贵老得像核桃皮的脸上多了丝柔和的笑容,点了点头,又叮嘱道:“今儿晚上剁出来喂上,要不不入味儿……哦,和面的时候和得软些,硬面饺子不好吃……”
“嗳,成,我过会儿就去剁!”季氏把点心给老爷子放在桌上,拿着骡肉往外走。
邱晨笑着道:“婶子,你用清水放入一捏盐泡上一个时辰,肉里的血水排干净了,饺子味儿更香!”
“哦,好,好,那我这会儿正好去泡上!”季氏连连点着头,笑呵呵地出去了。
季氏出去了,刘玉贵的目光就转到了邱晨和林旭身上:“我听说你们林家准备请先生开私塾?”
邱晨看了林旭一眼,笑着道:“老爷子,确有这回事。不过,不是我们林家开私塾。我和二弟商议着,福儿爹没了后,我们一家没少受村里的四邻八舍地关照维护,如今我们开了那个小作坊,也多多少少挣了点儿钱。我们就想着为乡亲们做点儿事,一开始也没想出能做啥,还是后来看到镇上的那些铺子里招个学徒都愿意要识字的,我才想到,若是咱们村里孩子们能识字念书,就是读不成秀才,识了字,找个铺子做活计、做掌柜的也是门出路……可毕竟我们家人口少,二弟也没成年,家里也没个主持的……我就想着过来和玉贵爷商量着,建一间村里的学堂,我们林家出砖瓦石料木料,劳烦玉贵爷和村里的老人们操操心,张罗张罗,挑块地,招呼些人手……”
“哦,你要帮村里建学堂?”刘玉贵一下子坐直了身子,一双昏花的老眼紧紧地盯着邱晨,进一步确认着。
林旭站起来对刘玉贵拱手道:“是的,我和大嫂是这么商量的,还请玉贵爷和村里的长辈们操持受累了!”
“哈哈,这算什么……咳咳,这是好事啊,惠及子孙的大好事啊,我们这些老头子们受些累怕啥的!呵呵,旭哥儿,坐下说,坐下说……”刘玉贵笑的一张老脸比菊花的纹路还丰富,招呼着林旭坐下后,又紧跟着道,“旭哥儿,你既然和你嫂子出钱建学堂,可想过去哪里请先生啊?像徐先生那样的好先生可不好找哇!”
林旭笑着看了看邱晨,叔嫂俩交换了个眼神,道:“玉贵爷,不瞒您老说,徐先生临走给推荐了个先生,学问品行都是极好的……”
“哦?”刘玉贵脸上的笑容缓了些,看着林旭问,“他可肯来咱们刘家岙?要多少束脩?”
邱晨笑着接了话:“玉贵爷,这请先生的事儿,徐先生也替咱们问过了,那位潘先生侍母甚孝,说他是肯来的,但还要回家问问母亲的意思……”
刘玉贵连连点头:“孝顺好,做人儿女就应该孝顺……”
念叨着,刘玉贵的目光在邱晨和林旭身上扫过,有感叹起来:“按说上学交束修是本分,可若是束脩收的太高,只怕村子里一大半的孩子还是没办法念书啊……”
邱晨看了林旭一眼,笑道:“玉贵爷,这事儿我和二弟也商量过了。只要我们林家还过得下去,就每年拿十两银子贴补给先生。剩下的,孩子们一人交几百个钱也就够了!”
“十两……”刘玉贵似乎是反应不过来重复了一下,随即连连感叹道:“如此就好了!我就说你们林家是好的!有了你们林家如此顾念乡邻百舍,咱们村子里以后也要念着林家这份情……你们放心吧,你们林家以后尽管安心,只要我活着,村里人谁也不敢生什么事非!”
“玉贵爷一直关照维护我们林家,我们一家心里都有数呢!”
“嗯,一个村里住着,邻里百舍的,升子又不在了,能照顾的照顾下也是应该的……”刘玉贵自谦了一句,又道,“徐先生辞了馆,孩子们都没了先生,若是建学堂,就要赶着点儿了……过些日子,开始了夏忙,也不好找人手了。”
“嗳,这事儿都听玉贵爷铺排……已经定了砖瓦石料,木材……玉贵爷也帮着操操心,看谁家有,我们出钱买过来,你看成么?”
邱晨和林旭叔嫂俩放的姿态很低,又全权托付,这让刘玉贵很是有一种受人尊重的骄傲和自得,心里也自然满意。连连点着头道:“成,就这么办吧。我今晚就把村老们召集过来说说这事儿,明儿打发人去看了日子,就让人过去和你们说……”
邱晨又道:“你老和长辈们商量着铺排就成……玉贵爷,你老铺排着,这学堂建在哪处好呢?”
邱晨出了钱,出了力,虽说让村里建学堂,可也想着离自家近些才好,孩子们上学也方便不是。
刘玉贵此时已经微微低了头,沉吟了片刻后,抬眼看了看林家叔嫂,又顿了顿,才开口道:“嗯,我看你门前铺的路好,这样吧,你们再多定些砖石,也把学堂的门口铺铺……嗯,就接着你们林家,在东边儿那块空地上建学堂吧。那边地势也好……”
不说林家紫气东来么?林家再修学堂也毕竟是外来户,若是学堂沾了这紫气,出几个成才的子孙,才能让刘家改换门庭,光宗耀祖呐!
刘玉贵一说地势,邱晨和林旭也都想到了缘由,林旭的脸色就有些不好看起来,嘴动了动想要说话,却被邱晨暗暗地止住,笑着一口答应下来。只不过,邱晨也和刘玉贵说,林家做工的人多,平日里难免动静大些,建学堂紧挨着林家怕会影响到孩子们念书,最好是学堂和林家之间留出些空地来。
刘玉贵毫不迟疑地答应了下来。林家东边一大片荒坡地呢,留出十几亩来,剩下的也足够。只要离得远了,林家铺不嫌费砖石就好!
如此,建学堂的事儿,就算商量妥了。邱晨和刘玉贵又商定了学堂的建制,刘玉贵没指望太好,就盖三间正屋,东西两间厢房,围一个小院子即可。这比邱晨设想的简单得多,自然没什么不同意的。
之后,邱晨又提出,干脆把林家和学堂之间的空地买下来,刘玉贵自然没有异议。林旭当即写了白契,刘玉贵和林旭签了字按了手印。又让把白契留下,晚上村老们过来时,让他们给签个字,做个见证人。
季氏的大儿媳妇拎着壶热水进来冲茶,邱晨和林旭却站了起来,笑着辞过刘玉贵,走出了刘家。
季氏和大儿媳笑着送出来,一直看着邱晨和林旭走远了,这才收了脸上的笑,撇撇嘴,一扭身进了自家大门。一个寡妇家家的,打扮的那么鲜亮给谁看?看样子,这林升媳妇怕是守不住了!
刘家大儿媳,大江媳妇却是在她婆婆身后,匆匆看着走远了的邱晨背影一眼,又下意识地低头看了眼自己身上的红色粗棉布衫子,眼神黯了黯,低着头回了家,一边在心里腹诽着,这些日子来,家里接了林家收罗布麻的活计,每天都能从周边的几个村子里收上三四百斤罗布麻来,一斤两文利,三百斤还能得六百文呢,却都被婆婆攥进手里,连件新衣裳都不给添……虽说林娘子没了男人,可也没公公婆婆要伺候,自己当家做主的……想吃啥想穿啥都自己个儿说了算,那才叫人过的日子呢!唉!
不说季氏婆媳心里转着什么小心思,邱晨和林旭顺当地把建学堂的事儿商量妥了,又买了东边一大片空地,过些日子,把这块空地围起来,到时候,林家和学堂仍旧毗邻,学堂也和林家私塾没大差别了。
叔嫂俩回到家,一说学堂的事儿,一家老小无不欢喜。
兰英等人也是欢喜的不行,要是林家资助村里建起学堂来,她们的孩子们也都能入学读书了。现在有了林家做工的稳定收入,各家日子得到改善的同时,这些人的眼界也一天天开阔了起来。看着林家娘子因为识字懂得制药,就能办起个作坊来,大把大把地挣银子,对几个侄子和两个孩子,阿满还不满两周岁,都每日读书识字,满儿小丫头话还没说利索呢,背起那个什么诗来,却是一套一套的,她们听不懂,却觉得好!
林家娘子在她们眼中早已经成了偶像,林家娘子如此督促自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