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变故 (第2/3页)
竟然很难找到相关技术人员,但王博文脑门一拍,对啊,央视有人啊。于是立即就给陈晓打了电话。此时的陈晓还在和央视领导作陪一位法国艺术片导演,听到来自榕城的帮忙请求,眼睛都大了。
“你们竟然有avid?”
“买的。”
“好家伙,真舍得啊!”
“你会用不?”
”那不是废话吗,央视纪录片团队装备的不是Avid,就是NewsCutter,这是基本要求啊!不过也就王牌才有,什么是王牌?央视纪录片团队就是王牌!我们要和国际接轨,这东西在国际上就是行业标配!不过这东西你不会的话,可以让器材方给你找个培训人员啊!”
“来不及了,人家过来的工期都排到一个月以后了,你来给我们操作一下,帮我把这个节目过一下,不会亏待你!你先顶上来,帮忙剪一下,培训一下江蓉!也不用耽搁你多少时间,你主要工作有事,我们给你报机票,随时走,随时来。”
“行吧!我反正没事都会回榕城,一般都在京城和榕城两边跑,过来找好吃的嘛。我们之间钱不钱无所谓,只是听你们的项目很感兴趣,而且你们一个制片方,就敢上Avid,看在你们的创意和设备的份上,我来榕城找吃的探店的过程中,顺便帮你们把把关!”
所以其实《七日约定》这个节目,在这个时候的制作堪称华丽:后世《舌尖》的导演陈晓给他们做剪辑,彼时他其实已经是央视小有名气,是新锐的独立纪录片导演了。王博文的摄影,全套最先进的拍摄设备,好莱坞级别的avid剪辑工作站。再加上张晨来自未来的见识。
而关于节目的基调和特效运用制作,基本都是张晨策划案里的创意方向。
现场在剪辑工作中,张晨也会适时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镜头切换节奏、画面叙事顺序、情绪渲染点等。陈晓则运用他对纪录片结构设计和镜头语言的理解,将这些创意具体化:合理分配每位嘉宾的出场节奏、巧妙运用特写和慢动作强化情感冲击、利用光影和画面构图营造电影感。
使得最终节目在电视上播出后,就出现了观众看到的电影般的质感,故事结构的紧凑精巧,同时兼具轻松幽默的娱乐性。
播出第一天,其实信息是滞后的。
这个时候的收视率统计是通过人工和仪器两种方法,前者就是一些家庭会填一些收视日记,记录每天观看的频道,时间段,然后这些手写日记收集的原始数据回到统计中心,经过清洗、汇总、加权计算,往往周期很长,一星期有专人来搜集。另外就是通过装在信息搜集电视里的监测仪,统计电视的开机,频道,占用时间,上传到合作的crt或者尼尔森公司进行统计,这往往无法当天出结果,都是隔天才能有收视率统计数据。
所以第一时间播出后,效果到底如何,江蓉张晨这边也是心里没底的。
不过播出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