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节 奥斯曼帝国雄起 (第2/3页)
负责指挥軍队的时刻结束了,更专业的参谋制定方案的时代到来了。
当时的奥斯曼帝国苏丹,已经不是马哈茂德二世,因为接连的战败,马哈茂德二世一病不起,不久就死了。他儿子继位,继续推行改革。在没有方向的时候,他接受了毛奇的全部建议,让毛奇放手对奥斯曼的軍队进行重组。
毛奇对奥斯曼帝国的军校,后勤管理,军事训练,都进行了系统性的改进,这些改进,并不是革命性的,一来是大部分内容奥斯曼軍队本来就有,毛奇只是加强了管理,二来,这些事情随便一个有管理经验的欧洲军官都能做,毛奇做的也未必就比别人更出色。
毛奇最大的,革命性的改革是,组建了一个大参谋部,这个参谋部直接向苏丹负责,制定让军官执行的作战计划,而不是为军官临时提供建议的幕僚。苏丹支持了这个改革建议,因为他发现,通过这个总参谋部,苏丹等于直接控制了軍队,这对于常常受到军阀干涉政治困扰的奥斯曼帝国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之后奥斯曼参加的战争就是在俄国陷入困境的时候,趁火打劫攻击克里米亚半岛的战争,尽管这场战争中,奥斯曼只是最后参战,而且没什么辉煌的战果,甚至被俄军从克里米亚半岛击退。但这毕竟是一场胜仗,而且奥斯曼軍队改革的成果已经有所体现,战斗力比以前有所提高,跟俄军和英军的战斗中,也不是以前那种一边倒的局面。最后成功通过政治手段得到了克里米亚半岛,终究是胜利,因此毛奇并没有遭到罢免。反倒是因为他打造的总参谋制度,让苏丹牢牢控制着軍队,而一直得到重用。
战后毛奇开始负责克里米亚半岛的防御计划。这个计划极为关键,影响到了这次战争的进程。
在打造克里米亚防御体系之前,毛奇对哈萨克战场进行了实地考察,他对双方在这里进行了四年拉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甚至还亲自走了一趟中国軍队千里大迂回的路线。这次大迂回已经是中国軍队的成名作,基本上全世界的军事教材都会讲起,但毛奇并不特别崇拜中国人的战术。因为他发现,这次迂回确实是一次极为大胆的战术创新,但并不具备普世性,因为除了中国,其他国家很难借用。在这次迂回中,中国先后动用了六七百万兵力,加上保障运输的人力,恐怕是千万级别的,全世界能动用千万人力投入战争的国家,有哪个?至少欧洲,一个都没有!
毛奇反倒更推崇中国人的筑垒体系,在中国人大量采用筑垒壕沟体系之前,欧洲的战争主要是野战,即便围绕城市攻防,也是野战为主。这并不是欧洲軍队崇尚进攻,而是欧式的城堡体系在路易十四时代就被击败了,所有死守城堡的战术都会失败,按照中国军事学的说法,那叫久守必失,攻守必须相互结合才能长期坚守。因此欧洲在进行守城的时候,往往也会在野外部署野战部队,跟对方进行争夺。一座城堡,一旦被围困,也就意味着失败。
但对比了中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