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经济之人才培养 (第2/3页)
值得学习的地方。而大唐岛这里耕牛够多,皮革原料不缺,也是有相当的产业基础的。海唐国的商人们根本不用政府的指导,非常敏锐的就看中了这个行业,他们从意大利买来设备,招聘师傅,迅速的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的皮鞋厂。
至于意大利的纺织业和服装业,也是海唐国商人们非常注重的行业,雨后春笋般的在大唐岛冒出一个又一个的纺织厂和服装厂。
而得益于和意大利的合作,海唐国民间军火商人们最大的一个群体,也就是生产迫击炮和迫击炮炮弹的乡镇企业,在意大利找到了他们认为最合适的也最有钱途的产业--自行车。
他们的生产模式像极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的乡镇企业,细致的分工,严密的合作。在战争期间就开始生产自行车,战争结束后,自行车行业开始了突飞猛进,以质量和成本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攻城略地。以至于在许多国家,人们提起海唐国,最先想到的竟然是自行车。
再后来,经过李广这个曾经的驴友指点,海唐国的高端自行车形成了几个品牌,牢牢的占据了自行车世界品牌的最高榜单。
---
虽说不那么泾渭分明,但是政府和民间的投资却有着明显不同的侧重点。民间的投资几乎都集中在轻工产品和食品工业,这些产业周期短,见效快。更重要的是,这些产业需要的资本金少。
而政府方面的投资大多数集中在重工业,或者投资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的项目。而军方主导的几个项目,更是短期根本不可能见到效益,但是对国防和国家整体竞争力有至关重要作用的行业和项目。
作为技术储备,海唐国政府建立了一个民用船舶设计院,其中几乎清一色的意大利工程师。李广给出了几个项目同时也给出了“创意”,大型的(五万吨。二战期间最大的油轮不过三万吨)油轮,大型的干散货轮,大型的集装箱货轮。
这些能够设计战列舰的工程师们,很厉害,至少比海唐国曾经设计印度洋号航母的那班家伙厉害。短短两三年时间,这三种极具前途的商船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海唐国的造船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战争结束后,各国航运业都陷入衰退,而海唐国却凭借着这三种船只,在世界航运业中一枝独秀。
但是。任何一个具体项目,都比不上意大利人的加入对海唐国工人技术人员素质的提升。
在四四年,海唐国招收的意大利医生,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教师教授多达两万余人。而在四五年,这个数量达到了惊人的六万出头。
直接的影响很明显,比如这些意大利人的加入,海唐国的炮弹生产跨上一个台阶。迫击炮产量翻了一番,而榴弹穿甲弹高炮弹子弹等产能连番四倍,达到每年四万余吨。
更加明显的是,海唐国的水电站。桥梁,港口码头,以及长安的城市设施设计,准备建设的几座标志性建筑全都有意大利人的参与。
要是没有这些人,海唐国怕是想日本投降之后搞个开国大典都没有个差不多场合。而意大利人的建筑水平是值得肯定的。绝对不在德国英国美国之下,其中某些技巧经验更在他们之上。比如对付大唐岛的雨季。意大利人有威尼斯水城的经验。设计规划的下水道,水准那是相当的高。而且以意大利人的艺术细胞,长安城中的几项标志性建筑,中西结合,美感悠远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